文|馒头
编辑|江语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神舟十八平安归来的消息现在已经人尽皆知,3名航天员出色圆满的完成了航天任务,成为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英雄。
本次出舱环节也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工作人员从外部打开舱门,放置担架让航天员躺上去,这个过程在我国很平常,但在四十多年前,美国宇航员好像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根据新闻报道,3名宇航员没有收到任何伤害,那为什么不自己走出来呢?又为什么必须躺着才能出舱?
太空之旅:荣耀与挑战并存
神舟十八号的三位航天员在轨期间,完成了繁重的科研任务,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为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光富成为中国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累计在轨374天,超过一年,成为我国在太空工作时间最长的人。
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航天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挑战生理极限的勇气和毅力。
太空和地球的环境大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状态,虽然太空中不是完全没有重力,但那里的重力非常小,这种微弱的重力对人体影响很大。
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航天员的血液循环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都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在返回地球后,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和恢复。
最近大家都关注到航天员出舱后脸都肿了,这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的体液会重新分布,更多的血液会集中在头部和胸部,导致面部浮肿,看起来比在地球上更“圆润”。
这种体液的变化还会对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产生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都是长时间处在微重力环境下造成的。
而且在失重环境下,最隐晦的变化就是造成肌肉变弱和骨头变脆。
在地球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我们的肌肉和骨骼需要不断地对抗重力,才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而在太空中,失去了重力的刺激,肌肉和骨骼会逐渐“偷懒”,导致肌肉体积减小、力量下降,骨骼密度降低,更容易发生骨折。
尽管空间站配备了各种运动器材,帮助航天员保持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但由于太空环境的特殊性,这些锻炼的效果远不如在地球上。
长期失重还会影响航天员的平衡感和方向感,使他们在返回地球后难以适应地面的重力环境,这些都在本次神舟十八返回地球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返回地球的“生死考验”
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并不像大家在屏幕前看到的那样简单,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挑战。
当返回舱冲进大气层时,跟空气摩擦得特别厉害,温度能飙升到1000摄氏度,在舱内就像炼丹炉一样。
同时,航天员还要承受巨大的减速力,这对于长期处于失重环境下的身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更令人担忧的是看不到的“黑障区”,当返回舱高速穿越大气层时,周围会形成一层等离子体,这层等离子体会暂时切断飞船和地面的通信联系。
这段时间,航天员与地面完全失联,只能依靠飞船的自动控制系统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减速和姿态调整操作。
航天员不仅要面对与世隔绝的孤独,还要克服对未知的恐惧,这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回顾历史,美国在早期载人航天飞行中,确实出现过航天员“走”出舱门的场景。但这并非美国技术领先的证明,而是当时对太空环境和人体影响缺乏了解的结果。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工作时间没有那么长,微重力对身体的影响还不算大,所以骨骼还保持着该有的坚硬,但我们这三名航天员在空工作6个月之久,身体已经有很大影响了。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太空环境认识的深入,美国也逐渐意识到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和恢复,并开始采用更加科学的出舱方式。
中国载人航天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更加科学和严谨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方案。
航天员躺着出舱,正是这种严谨和科学的体现,这也是我国以人为本的核心表现,时刻将航天员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中国航天员健康保障体系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航天员健康保障体系,涵盖航天员选拔、训练、在轨医学监督、返回后康复等各个环节。
中国航天员中心在挑选航天员时,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会全面考察候选人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确保只有最合适的人才能加入航天员队伍。
在航天员训练方面,中国航天员中心建立了模拟太空环境的训练设施,对航天员进行失重、高压、高温等各种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训练,提高他们应对太空挑战的能力。
在轨期间,地面医学团队会对航天员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调整工作安排和饮食计划,确保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
返回地球后,航天员会立即接受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恢复身体机能。
现在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業正在快速进步,在未来也必定会遇到更多挑战和机会。
随着我国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将进一步延长,这将对航天员的健康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更有效的航天员健康保障技术和方法。
现在研究的大方向就是人工智能辅助医学诊断和治疗,这个技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航天员的生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前预警健康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太空中的失重和辐射环境,让航天员接受更加真实的适应性训练。
我们还会开发新型航天食品和药品,研制出更营养、更易于消化吸收的航天食品,以及针对太空环境特殊疾病的特效药物。
有了这些硬件支持的保证,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可以着眼于太空探索,还可以在人类生活质量上做出更大的提升。
未来我国会继续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合作,一起探索太空,共同为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更多贡献。
结语
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他们辛勤付出,克服困难,用智慧和努力为中国航天创造了辉煌成就。
航天员躺着出舱,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对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严谨和科学性。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希望中国航天能取得更多了不起的成就,为人类和平探索太空贡献更多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1-09-18 从太空到地球 重获重力航天员感觉如何?专家答疑……
环球网 2022-12-04 重获重力瞬间,航天员的身体会经受怎样的考验?一起了解
澎湃新闻 2024-05-16 美国阿波罗登月真假争议再现舆论场,中国科协曾多次辟谣
美国的你也信?登月骗局[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