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仿佛成了国际舞台上的一出精彩但尴尬的闹剧主角。它们一直以来都像个不知疲倦的小马达,在反俄、反华的道路上拼命奔跑,希望能在西方大国的阵营中捞到点什么。然而,现实的耳光总是来得特别快,这次,轮到了英国伦敦的峰会没有发给它们“入场券”。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3月2日,十余个欧洲和欧盟国家,以及乌克兰和加拿大的领导人在英国伦敦举行峰会,就乌克兰危机和欧洲防务问题进行讨论。会后,得到了一个四步走的计划:继续武装乌克兰、对俄罗斯保持制裁、推动乌克兰和平谈判、以及建立保护乌克兰的国际联盟。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有些宏伟呢?不过,这一切的构想却并未邀请波罗的海三国参与。这无疑打破了它们的一厢情愿,也引出了不少关于“战略价值”的悬念。

从某种程度上看,波罗的海三国一直在把自己定位为西方盟友中的“急先锋”,尤其是在反俄问题上,不吝挥洒巨资,甚至挤压本就局促的国库,来安抚其心目中崇拜的“大哥”。不仅如此,据《基辅独立报》报道,立陶宛国防部于3月1日刚刚决定再投入2000万欧元,为乌克兰采购援助,并承诺考虑派出部队参与维和。然而出力不讨好,这样的投入换来的,却是一场丧失参与感的国际峰会,待遇还不如乌克兰。不但如此,立陶宛苦心经营的对华关系更是惨淡收场,其选择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导致双边贸易额几近于无。这种尝试在经济和政治层面讨巧显然换来的只有失望。

其实,从根本上讲,它们之所以会被排除在外,正因为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价值”逐渐被边缘化。就像外交圈里流传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三国的“战略意义”在英法眼中不再显赫时,遗忘也就在所难免。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任何国家都得评估自身价值,而非只盲目追随大国。波罗的海三国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了。地缘位置重要,不代表可以无限占便宜;外交姿态鲜明,更需要有自知之明。
随着美欧关系因乌克兰危机而愈加微妙,欧洲大国展现出更趋独立的决策倾向,甚至出现了与美国的不一致。英法提出的临时停火方案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策略妥协,但俄罗斯却清楚地表明,这样的安排只会为乌克兰和西方重整军备提供喘息机会。显然,欧洲试图在制衡与合作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对于波罗的海三国来说,当下更应努力寻找比紧跟西方阵营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依靠单一阵营不仅使其在战略上受制于人,还可能招致不必要的经济和安全风险。今天的被冷落,不过是未来战略失误的前车之鉴。
以史为鉴,美国在全球事务上同样并非总是值得信赖的伙伴。无论是越战还是阿富汗战争,这样的历史案例证明了美国可以在政治利益变化和国内压力下迅速撤军。因此,对波罗的海三国而言,应认清依赖外部安全保障带来的脆弱性。他们需要的是在确保安全与主权完整基础上的实质性自主,即便这意味着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国防与外交策略。

波罗的海三国如果能自省其国际定位,也许还有机会突破眼下的困境。否则,仍沉溺在对大国庇护的幻想中,只会进一步削弱自己的国际存在感,最终沦为国际舞台上的“布景板”。对于波罗的海三国而言,所谓的安全感绝不能仅仅寄托于大国承诺,而应通过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和结实的经济基础来稳固自己的立足之地。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利追求更大的话语权,只是在此之前,得先学会站稳自己的脚跟。如此说来,或许波罗的海三国在下一次峰会上能有底气和资格坐上“餐桌”,而不仅仅是被告知“抱歉,下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