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妈妈向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就和我不亲了呢?
据她描述,小时候儿子很黏她,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事从不和她沟通,和她呆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感觉是孩子刻意疏远她。
其实,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时候跟自己很亲密,但是长大后却不如小时候那么亲了。
在《养育男孩》一书中介绍道:
男孩的成长要经历幼龄期、少年期、青春期三个阶段。
在每个成长阶段,男孩在行为、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都是不同的。
父母的角色和定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待男孩的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
作为妈妈,如果我们想在男孩长大后依旧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牢牢记住“三要三不要”。
1
孩子幼龄期
要给他陪伴和爱
幼龄期指的是男孩子 0-6 岁的时候。
对于此时男孩来说,他们正处于属于母亲的阶段,也是母子之间建立了良好安全的依恋关系的最好阶段。
6岁以前,男孩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妈妈的关爱和照顾。母亲的哺乳、拥抱、抚摸和亲吻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曾经有一档访谈节目《不想说,特想听》讲述过一个靠社交赚钱的公关却和妈妈的关系亲近不起来。
细细谈话后,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公关小时候,第一次学滑冰时摔跤了 13 次,妈妈却一次也没有扶他。
妈妈说不会扶他,因为他是男孩子。
最后一个跟头的时候,妈妈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却不知他的内心有多失望。
糙养和穷养,是众多家有男孩的养育观念。因为是男孩,所以要坚强、要勇敢、不许流泪。
但是殊不知,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只要是孩子,他们的内心就是敏感细腻的,小的时候妈妈就是孩子的一切、就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
但是被用「不许哭」推开无数次的孩子,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接纳,会感受不到妈妈的爱,会认为自己被妈妈抛弃了。
电视剧在《以家人之名》中,凌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就是小时候遭受了母亲的情感忽视。
母亲将妹妹的意外去世归咎于他,先是进行冷暴力,对孩子不闻不顾,再次向孩子发泄怨气,又打又骂,最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
因为得不到妈妈爱护和照顾,心里留下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阴影。
千万不要觉得男子汉就应该坚强独立,从而疏远忽视他们,这样做只能会让他们产生不安。
孩子小时,该拥抱他们时,就要展开怀抱拥抱他们;在他们需要关注时,要及时给予回应;多告诉他们:妈妈爱你……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模式,和母亲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
2
男孩少年期
要给他支持和肯定
6-12岁,是男孩的少年期。
这段时期的孩子总会萌发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尤其是男孩,可能会有很多作妖的时刻。
作为母亲,尽量不要去太过打压孩子的天性,以免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他的朋友,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朋友说:“我的孩子把我的金表给拆坏了。”
陶行知问:“那你是怎样处理的?”
朋友回答:“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下次他再也不敢了!”
陶行知听完大叫:“你这样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恐怕中国的爱迪生都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
于是,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让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
手表已坏,痛打一顿孩子也于事无补,不如带着孩子一起去修理手表,不仅能让孩子观看修理手表的过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也可以了解手表弄坏修理起来也不容易,以后犯错会三思而行。
这段时期的孩子,除了淘气调皮以外,也会突然变得男子气十足,渴望像爸爸一样充满力量感。
《养育男孩》中说道:
男孩的少年期,正在感受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
此时孩子所需要的是足够的支持和力量,让孩子坚信自己可以很好的完成很多事情。
所以,这个时期千万不要打压孩子的信心。
一名网友曾在知乎上说过自己的故事。他说他很讨厌自己的妈妈,一点也不愿意跟妈妈待在一个地方。
深究原因,原来从他记事开始,妈妈经常打击自己。
自己吃饺子,筷子有点拿不好,妈妈就说:筷子都拿不好,真笨。
儿子正在做作业,思考的时候喜欢转笔,妈妈看到了,又被一巴掌打在头上,让孩子认真点。
还有儿子练琴,一个音没有弹好,就使劲踹一脚,直到儿子练好。
还经常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好。
他说被打击时,自己真的心很痛,甚至开始怨恨妈妈。
在这个阶段,妈妈给予打击的话,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男子力」没有得到认可,妈妈可能永远无法给我认可、永远无法理解我。
3
男孩青春期
要给他一定空间
一般在12岁左右,男孩就会进入青春期。
这个时期,男孩儿生理上逐渐迈入成熟,会产生一种“成人感”,不愿再像小孩子一样对父母言听计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叛逆”。
在孩子青春期,父母最忌讳的就是抓得太紧,总想要控制孩子。
前段时间在杭州个小伙,因为妈妈管太多要跳楼。
当时男子已经爬到了窗户上说:我妈老是管我,什么事情她都要管。
持续 10 多年的包办,从衣食住行再到工作,妈妈什么都要管,他实在受不了了。
被警察劝下来后,儿子表示要出去单独住,远离妈妈的,还拒绝了母亲的示好。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强调: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父母要做的,只是尊重他、接纳他,在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他试试看。
即将成年的男孩,我们更担心其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不恰当的地方。
但是此时的男孩内分泌不平衡、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又不稳定。父母的过多干涉和管制,会给孩子的青春期状态雪上加霜,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孩子的领地感觉受到了侵占,彼此的边界变得模糊,孩子就容易产生心情很烦躁和自我失控的感受。
并且很多习惯自己做主的父母,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加之强势的父母一般难以沟通。孩子会对父母的过度干预产生抵抗情绪,产生不满和怨恨的负面情绪。
电视剧《对手》里有一幕,就很真实地表现了孩子青春期时的“母子大战”。
儿子说:你天天就知道说我,有的事情你根本就不明白。
妈妈也不甘示弱:我不管你谁管你, 你哪一点像儿子!
儿子大喊:“我早就不想认你这个妈了”。
对待青春期的男孩,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
试着退一步,和他站在一边,也许瞬间就海阔天空了。
作为母亲,也要学会适时地退出与示弱,和孩子像朋友般相处。
当儿子心里的情感需求被满足了,自然也就慢慢不再叛逆,重回正轨,和母亲的关系也会更加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