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羽羽
编辑|t
引言一个小学班,四个“子轩”,三个“梓涵”。老师点名只能靠特征:“个高的子轩、戴眼镜的子轩、胖点的子轩”。
你听着可能觉得有趣,其实也挺尴尬:名字越来越好听了,但也越来越难认了,让人一看到就以为爸妈是不是网络小说看多了。
想当年,一个名字就能带出一整门亲戚。你叫“启文”,我知道你是“承”字辈下来的;你爸是“承德”,你叔叔是“承忠”,一看就是“文-承-启-德”那一支的后代。名字不光是称呼,还是活的家谱。
而今天,很多孩子连自己是哪一辈都不知道,甚至连爷爷叫什么都不清楚。那种“按字辈取名”的传统,是真的过时了吗?

在中国,名字从来不是随口叫唤的符号,而是一件“穿一辈子的礼服”。
你仔细想,中国人的名字讲究得不得了。男孩起名要有阳刚气,最好带点风、雷、山、海,或者龙、虎、豹、彪这些“万兽之王”;女孩呢?就得讲究柔美,名字里常有“兰、梅、瑶、环”,又或者“雪、云、霞、燕”,一个个都是带香气的字。
而更妙的是,这些名字不只是形容性格,它们也在讲“家族的愿景”。
你家希望儿子将来建功立业,名字里可能就有“伟”“强”“军”;希望女儿温婉持家,名字里就会藏着“惠”“婷”“静”;有的家族崇文重教,子女名字里频频出现“文”“书”“儒”;讲究伦理纲常的,则偏爱“忠、孝、仁、义”。
这背后,其实是几千年“礼仪社会”的投影——名字,不只是个人符号,更是家风家训的缩影。

名字还讲究排行,比如“伯仲叔季”,老大是“伯”,老二“仲”,老三“叔”,最小“季”,哪怕你不进祠堂,一听名也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而且不光讲排名,还讲“回避”。你祖上叫“承德”,你儿子就绝不能再叫这个字。这种“避讳文化”,表面是规矩,实则是一种“对祖宗的记忆力”。
你以为起个名字就完了?不,古人还要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有时是互补,有时是对照。
比如孔明的“亮”与“明”同义,韩愈的“愈”配“退之”,一个进一个退,刚柔并济。再上层楼的,还有“号”——像“东坡居士”“六一先生”这些,是身份之上的“精神名片”。
你要真了解了这套文化体系,就会明白,古人取名,其实是在“给命运起标题”。
所以,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叫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民族“希望你成为什么”的愿望表达。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套讲究又精致的“名字文化”,如今为什么快没人管了?

现在的取名逻辑,彻底变了。
以前是“爷爷留下族谱、叔伯给出辈分、父母查表起名”,现在是“手机下个起名App、一刷小红书热榜、翻翻明星同款”。从系统工程变成了短视频灵感,从“文化传承”变成“审美表达”。
根本原因之一,是“人散了,谱也丢了”。
一场搬迁、一次洪水,或者一次村里祖宅翻修,家谱可能就跟着丢了。就算家谱没丢,也很少有人愿意再去翻。年轻人不再住在家族村落,堂兄弟都成了“网络上的点赞之交”,谁还在乎哪个字是哪一代?

再加上社会逻辑也变了。
过去靠宗族、靠姓氏、靠祠堂来维系身份,现在靠学历、靠履历、靠朋友圈。名字再不代表你属于哪支族群,而是展示“你爸妈有多浪漫”。于是,“子轩”“梓涵”“奕辰”“可欣”们统统登场,名字像香水,有气质,但没根。
你以为这是进步,其实也是某种“文化断片”。

自由起名,确实给了父母更多空间,但也带来一个问题:撞名撞得离谱。
据全国公安户政系统统计,2020年前10大常见名字中,“子轩”“梓涵”“奕辰”常年霸榜。有个小学老师吐槽过:全班一共30人,重复名就占了7个。“子轩”太多,只能分“数学子轩”“体育子轩”“胖子轩”。
家长拼了命想起一个“特别点”的名字,结果却撞了一路,像是用同一个软件起的。你会发现,“自由”并不等于“独特”,反而是“千人一面”。
而就在大家喊“撞名烦死了”的时候,一部分人开始回头找祖谱了。

比如广东有个90后姑娘,小时候名字随便起的,长大后发现自己这代本应是“敬”字辈,就主动加了个“敬”字补回来,成了她给自己设定的“文化ID”。还有些家庭开始请长辈重新书写字辈诗,把传统“捡回来”。
也有更“硬核”的家族,在网络上重建家谱系统,用AI推算旧支脉、恢复字辈排序,把“按字辈命名”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传承,延续下去。
原来,名字的孤独感,不是没得选,而是我们忘了还有一种选择。

按字辈起名,并不代表落伍。
你完全可以起个叫“启轩”的名字,既好听,又延续了“承-启-文-德”的辈分;也可以叫“梓承”,不再是随大流的“梓X”,而是和你爸“梓光”同一排的“家里人”。
有时候,一个有辈分的名字,不是封建旧俗,而是让你知道:你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个体,而是祖祖辈辈留下的结果,是一个系统里的一环。
现在也有很多科技工具帮我们找回这根线。AI修谱、电子祠堂、小程序建家谱,不再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人可以用科技,给“失联的文化”续上一根网线。
名字,最终不只是父母对你的祝福,更是你和家之间的坐标。
你不一定非得用字辈命名,但请别忘了——你是哪一代的孩子,这件事,它值得你知道。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起名文化.光明网.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