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摆渡车,从景区门口到主景点游览,或者从一个景点快捷地前往另一个景点,是旅游景区游客的常规选择。景区设置摆渡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为游客节省时间和体力。然而,不少游客遇到过景区的摆渡车收费高、服务差、强制消费等问题。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在体验“旅游过年”快乐的同时,部分游客也遭遇景区摆渡车带来的不快。摆渡车票价偏高、捆绑销售、乘坐不便等问题,既侵害了游客权益,也增加旅游成本等。
凡是设置摆渡车的景区,景区入口与主景点距离都比较远。景区方面会认为,摆渡车完善了景区服务,方便了游客出行。但在部分游客看来,景区有意制造距离,利用摆渡车来盈利。游客对摆渡车的不满,要引起相关景区和地方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否则,摆渡车乱象会影响景区口碑。
特别是新闻中游客提及的景区,如山西浑源县悬空寺景区强制游客乘坐摆渡车,陕西西安翠华山景区的乘坐摆渡车费用比景区门票还贵等案例,应该视为反面典型予以重点治理。其他景区存在的摆渡车不合理不合法乱象,也要套上“缰绳”,使其没有机会“乱摆”,影响游客体验。
“缰绳”一,依法纠正景区摆渡车“乱摆”。摆渡车高收费、强制消费,不仅违反相关政策,也违反相关法规。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景区价格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不但明确“不得强制要求游客乘坐并收费”,还规定了按照补偿合理成本不计利润的原则核定收费。
根据《旅游法》规定,应该严格控制摆渡车收费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而被游客指证摆渡车收费过高的景区,是否依法举行听证会值得追问。而且,捆绑消费、强制消费,还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所以须依法对景区摆渡车进行全面整治。
“缰绳”二,将摆渡车列为景区评级重要指标。众所周知,我国对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是有划分和评定的,高等级景区(如五A级)既对游客有吸引力,而且各项收费相对较高。而低等级景区则缺乏竞争优势。鉴于摆渡车乱象影响游客体验和权益,应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景区等级评定。
无论是景区入口与主景点距离偏远,还是摆渡车收费偏高,或是服务差、强制消费等,都应该作为景区评级的重要参考因素,以此倒逼景区作出改变。已经获得五A级、四A级殊荣的景区,如果被游客投诉摆渡车“乱摆”,有关方面要及时对景区降级或“摘牌”,以发挥惩戒作用。
“缰绳”三,可利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加强监管。对于景区存在的摆渡车等乱象,旅游监管部门既要倾听游客意见强化监管,也要善于借助新技术新手段主动作为。比如实践证明,利用大数据、AI可发现偷漏税等违法行为,那么,景区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可利用新技术监测。
景区之所以存在摆渡车等乱象,既是受利益驱动也缺“缰绳”约束。为维护游客权益、规范景区运营、做大旅游消费“蛋糕”,须对各种乱象说“不”,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手段,构筑多维“缰绳”,筑牢法治笼子,使景区运营者不敢不能不想利用摆渡车等工具对游客“下手”。
旅游旺季那不用说,人多车多的你开的摆渡车合理。可是旅游淡季,山下的停车场也就十几辆车,放着景区门口的停车场不让停,非要收那二十块的摆渡车钱,而且人少了车还不开,这就太让人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