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4491.2013.03.010
铁路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的出现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正如美国总统詹姆斯·A·加菲尔德所指出:“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改变,几乎全是由于一个机械装置———蒸汽机车所造成的,铁路乃是近代最伟大的原动力。”的确如此,沪宁铁路起自上海止于南京,1908年全线通车,它横跨长江下游最为富庶的地区,是近代中国最有价值的线路之一,尤其对近代中国经济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它直接催生了中国第一区域经济板块———长三角。沪宁铁路在民国初年江苏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专事本题的研究,尚嫌不足。有鉴于此,本文拟考察沪宁铁路与江苏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便更全面的了解铁路在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铁路对区域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沪宁铁路改变江苏传统交通运输格局
沪宁铁路出现之前,运河是江苏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因此,沪宁铁路通车初期,因有运河和长江等河道与之竞争,多数货物到了江边仍是转运轮船到达上海或其他地区,只有少数货物经由铁路运达沿途城乡各地,江苏货物运输仍以水运为主,铁路运输较为冷清。
沪宁铁路沿线“皆商务繁盛之区”,且该路运营“事关苏省财政一切”,邮传部要求沪宁铁路局“设法招徕客货,凡有可求发达之处,一息未敢或疏计”。沪宁铁路局积极加强该路的经营管理,采取多种策略来吸引客商,将部分货物如糖、猪、牛等制定特价,并公布了一些货物的特减运价规则及每公吨运价表,又对大吨位、整车、长距离的货物在运价上给予优惠,或给予一定回扣等优惠政策。同时,铁路运输技术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毕竟较为先进,其运输能力高、费用低廉、速度快、运量大、受气候影响小等使铁路运输的优势渐渐显现出来。至民国年间,沪宁铁路开始动摇自古以水运发达著称的江苏运输格局,逐渐对江苏传统运力和运道产生一定的冲击,渐渐左右了铁路运输力量所及范围内的货物流量和流向,承揽了部分水路运输业务,改变了江苏固有的运输系统,促使传统货流改道,形成了新的货流趋向。到1912年,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江苏地区货物的流向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原来依靠水运的货物渐渐由蚌埠改由火车运到浦口,然后转向沪宁铁路南运至无锡、上海等地,使得与沪宁铁路平行的吴淞等江河水运价值大为降低,尤其是进出苏州地区一带的货物,大多改用铁路运输。
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传统水运使它成为南北商业贸易周转站和集散地,是江苏地区的贸易中心。然而,京汉铁路、胶济铁路的通车,北方出口货物渐渐流向汉口或青岛和南京,沪宁铁路的通车,南方大部分货物又为沪宁铁路吸收,津浦铁路通车后又有一部分货物流向南京,运河水运逐渐衰落,大宗货物纷纷转走铁路,致使进出镇江的货物逐年下降,1903年,镇江的转口贸易为1676,663海关两,1911年下降为436,652海关两,1912年则下降到210,827海关两,1914年更锐减到207,920海关两。南京自古就是政治中心,商贸并不发达。沪宁铁路开通后,进出南京的货物逐渐增多起来,南京成了南北交通枢纽,并成为沪宁地区的经济副中心。至1911年,南京的土货出口总值就达297万两,洋货进口净值395万两。两年后,出进口总值分别增至581万两和641万两,1920年又增至2500万两和2100万两,几达1911年的10倍和7倍,10年间增长了741.8%和431.6%。沪宁铁路的开通使上海的交通愈加便捷,进出上海的货物更为明显。1900年,上海对外贸易的输入总额为12,600万两,1910年增加至19,800万两;1900年输出为7,800万两,1907年为12,000万海关两,1911年增至15,000万海关两,1915年17,000万海关两,1919年达22,000万海关两,1925年突破30,000万海关两,是沪宁铁路开通前的10倍,“此殆由于所感铁道交通之便利也”。足见,沪宁铁路逐渐替代运河成为贯穿江苏南北的重要交通线,并成为近代江苏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
沪宁铁路的通车使江苏摆脱了内地交通区域化的桎梏,改变了农村地区原有的交通限制,加强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农村交通及贸易路线发生了变化。以前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产品陆续向外输出了,原来经过各河流运输的农产品也渐渐改由铁路输送到沿线城市及其广大地区。随着铁路的通车,甚至安徽北部、山东、苏北等广大地区的农产品也大量经由铁路转运至上海等地。至1909年,沪宁铁路全线开通的第二年,全路发送货物就已达20.6万吨,1912年增至48.9万吨,1920年则达139.9万吨。
沪宁铁路所提供的客运服务更是传统交通工具难以企及的。以前,因交通不便,人们畏惧出门,而铁路的通车让百姓体验到了火车的便利和快捷,人们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观念,人们遂走出家门,外出谋生、访友、求学、就医、旅游、出差等,且多选择铁路交通,即使是乡村百姓也打破传统观念乘火车外出闯荡世界,有些追求新潮的年轻人,旅行结婚也要乘坐火车,因此,乘火车往来沿线各城乡之间的人逐渐增多起来。1905年,沪宁铁路通车至南翔,当年发送旅客就达56.99万人,1908年全线开通后,就有37个车站办理客运业务,客运量随之上升,年旅客发送量达323.88万人,以后逐年增加。至1912年4月,沪宁铁路日均上下旅客5701人次,居全国铁路之首,当年客运量达474.43万人。1918年,中国国有各路日平均通过列车次数为11次,沪宁铁路为19次(沪杭甬和津浦铁路仅为9次),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铁路成为人们外出选择的重要交通工具。
沪宁铁路以其强大的运输能力和优势,改变了江苏交通运输主要靠河运和海运的格局,推动了江苏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江苏交通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迈进的动力,标志着江苏交通进入铁路运输时代,并在江苏综合运输网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骨干作用。
二、沪宁铁路促进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
江苏农村传统的货运方法是以人、牛马、水为主,这种交通方式限制了货流趋向以及内地产品的输出,运量不仅少,且运输成本也高,这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民国人士章江波曾指出,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落,铁道运输的不发达是其“重要原因”,“要使农村经济日趋发展,农村交通日趋便利,必须有铁道运输”。然而,有了铁路就一定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吗?还需要政府的惠民政策,如,铁路沿线要“减轻税捐,与民休养生息,才能有货可运”;又要减低普通运价,对农产品实行特价,对农业副产品及农民手工产品实行特价或免费运输等,对农民实行让利政策,方可有利于复兴农村经济。
早在1907年,沪宁铁路局就将铁路货物运输分4个等级,制定了货物运价,且低于全国各路平均价,远低于京汉铁路的运价,尤其对农村制定了倾斜政策。如蔬菜、水果、五谷、麦子、种子、面粉、花生等农产品,照一吨一厘的运价,沪宁铁路为一分一厘六,京汉铁路为三分一厘一;牲畜类,照一匹一厘的运价,猪,沪宁铁路运价仅一厘六毫六,京汉铁路为五厘,全国平均值是二厘七毫七;羊,沪宁铁路运价为一厘六毫六,京汉铁路为四厘。面粉,沪宁铁路与津浦铁路联合减价,规定凡经过沪宁铁路的运费按八折计算,牲畜类,经沪宁铁路的运费减去25%等。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后,全线办理货物运输的车站就有11个之多。在沪宁铁路局的优惠政策导向下,铁路连接港口与内地的运输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并成为沿铁路地区农产品的重要运输工具,它像巨大的吸管,把沿线地区的物产吸入自己运输的轨道,直接流向港口及其他地区,大大缩短了内地农产品的储存、转运和投放市场的时间,加速了资金的周转、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结构的改变。
沪宁铁路的通车使沿线地区农作物的种植发生了变化,最为显著的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江苏地区的棉花种植原来并不发达,由于沪宁铁路的通车,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沿铁路线地区的农民纷纷将粮田改为棉田,以致沪宁铁路沿线地区,“植棉之地,年有扩张”,至1918年,江苏棉田“几倍于昔日”,“棉田之推广,不可谓不速矣”,尤其是苏州、昆山、常熟、太仓等地“昔多稻作”,到1920年前后,大都改为棉田。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亦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茶叶出口量减少,茶价下降,许多茶农纷纷改种其他农作物,然而沪宁铁路的开通便利了茶叶的外销,使得江苏茶叶的种植得以维持下去,并有所发展。分析表明,江苏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粮食作物相对下降,经济作物相对有较快的发展。
铁路充当了农村货物流通的重要载体,沪宁铁路的通车运营使内地农产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输出量增加。据有关资料记载,江苏各地因沪宁铁路通车“农产物之输出与年俱增”,仅通过沪宁铁路输送至上海的农产品1907年为12,000万海关两,1911年增至15,000万海关两,至1922年,沪宁铁路运输的农产品已约占货运的60%,是全国各铁路运输农产品数量中最多者。沪宁铁路促进沿线农产品输出量及货流量的增多,为江苏农业发展开辟了广大的市场。
铁路在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便利了都市或国外商品迅速通过铁路线输送至各农村地区,又给农村带来了工业文明。原来农村一切主要消费品均属土制,“食土产、衣布衣,非惟洋货不易多见,京货、广货亦视为珍奇”;而铁路通车后,“远道货物,纷至沓来。昔之视为珍奇者,今已为日常所必需”。都市工业品的输入,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沿铁路线的有些农村“农业之机器化亦逐渐发达,电力亦已开始引用”;同时,都市高利贷资本也来到农村,最终使农村“自足经济之断垣残壁扫荡一空”,这无疑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业区域化种植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标志。传统交通工具下,农民仅把满足自身的需要作为生产的首要目的,采取传统的单个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然而,铁路开通后,沿线农村地区农业开始由自给性逐渐向商业性转化。铁路运输密切了农村与城市、港口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商品流通的范围。随着农村地区货流量大增,农民遂改变传统封闭式、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经营方式,逐渐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及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三、沪宁铁路促进江苏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铁路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铁路的开通反过来又促进沿线地区工业文明的发展。近代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必须解决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问题,运输条件是决定近代工业区位与规模的重要因素。列宁曾指出:“主要的铁道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
沪宁铁路出现以前,江苏近代工业只局限在通商口岸、沿江等少数地区,规模有限,也未形成体系。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通车,江苏工业随之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期。铁路通车后的六年里,新建工厂123家,是以前45年的1.8倍。这些企业除了少数分布在沿江外,多数是沿铁路线地带,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其中1909年至1911年创办的38家新式企业,只有3家设在南通,其余均建在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形成了江苏近代企业沿铁路线密集带。
上海是中国近代轻纺织业的发源地,沪宁铁路的开通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密切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提升了上海集散货物的吞吐和运输能力,使之成为长江流域各省与外洋交通之枢纽以及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为上海发展民族工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工业的发展,上海因而集中了当时中国大部分的民族资本,聚集了棉纺、染织和缫丝等工业部门,成为中国轻纺织工业的基地和生长点,是中国现代化工业的集中区域。至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
当上海民族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尤其是沪宁铁路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家乡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为低廉的优势,纷纷在沿铁路线地区投资设厂。如上海的祝大椿、无锡的周舜卿等在苏州投资,沪宁铁路的通车是其重要因素,这使苏州“市面益盛”,尤其是阊门外一带,“本为商务荟萃之区,自设火车站后,客商往来,货物上下,更行繁盛”,苏州愈加繁荣。
无锡,原来几家纺织厂多靠近运河,其产品主要靠水路运输。1906年7月,沪宁铁路通车至无锡,使得无锡“交通之便,不惟为邻县冠,且为苏省内地各县冠,毋惑乎企业家竟相咸集,如蚁之附膻也”。便利的交通使得无锡是被当作上海的郊外一样发展起来的,上海地价疯狂上涨,引起许多商家纷纷在无锡设厂,无锡出现了一批纱厂,至1919年,有大型纱厂3家,至20年代增加到7家,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无锡养蚕业因沪宁铁路的开通被纳入了世界市场体系,养蚕业遂有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其商品化与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至20年代,无锡每年收购的蚕茧不下20~30万担,苏南浙北的蚕茧大部分由这里转口,由经上海出口的生丝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5%左右。至1932年,无锡生产的生丝90%以上由沪宁铁路运至上海,再从上海转口远销国外。沪宁铁路也促进了无锡缫丝业的发展,使其成为雄冠江苏省的轻工业行业和全国缫丝业的中心,进而又推动了银钱业的发展。据《银行月报》刊载,1914年6月11日,“本星期茧市登场,经由无锡银钱业向各埠调拨运锡收茧的现洋约有五、六百万之巨,均供收茧之用。初以为有余,不期各茧行放盘争购,至第三日,来货大涌,如茧行急需向钱庄借款添洋,以至钱庄皆耗枯,幸沪宁铁路贯通,交通便捷,装运迅速,不然竟难以应手矣”等等,无锡新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沪宁铁路的通车运营,江苏民族资本投资设厂速度加快,上海、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面粉业也发展起来,上海最为发达,无锡次之。有“面粉大王”之称的荣氏兄弟先后创办10多个面粉厂,主要集中在上海、无锡等地,且发展速度较为迅速,到20年代,完全属于荣家企业的面粉厂有12个。究其原因,荣家企业建设在沪宁铁路线上,充分利用铁路运输之便是其成功经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海—沪宁铁路—沿线各城乡地区,成为江苏近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链条,沪宁铁路则把原来孤立的地方在空间上紧密地连在一起,联系成统一的大市场,构成了区域工业体系。而沪宁铁路的通车运营逐渐改变了江苏原有的沿江设厂的工业布局,使得许多主要的工业基本上是沿铁路线建立起来的,并呈现出点线相结合的布局。由此可见,沪宁铁路初步奠定了近代江苏区域工业沿铁路线分布的格局,最终促进江苏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四、沪宁铁路带动江苏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交通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沪宁铁路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它使沿线地区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从上海到苏州由原来乘轮船的四五日缩短为两个半小时,火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人们乐意出门远游了。沪宁铁路沿线名胜较多,上海、苏州、无锡、镇江、宜兴、南京等地风景可谓“甲天下”,旅游的人如潮涌。1908年4月初,就有学生团体乘火车旅游,“江宁暨南学堂教习学生四十余人,乘火车莅镇,…连日前往北固金焦各山,流览胜迹”等,沪宁铁路局又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及出售各种优惠票种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因此,沪宁铁路通车后,客运一直呈旺盛之势,江苏旅游业因而兴起。
沪宁铁路自通车运营,其客运收入逐年上升。1915年,旅客运输收入为2,507,000元,1916年为2,739,499元,1917年为2,923,234元,而沪宁铁路每公里收入,1918年为7,165元,1919年为8,700元,1920年为11,338元,1921年为12,629元,1922年为14,083元,尤其是1920年,沪宁铁路的平均每日每里收入为27.55元,居全国第一。1926年,尽管有战争的影响,沪宁铁路的客运收入仅6月份就仍高达468,8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278元,居全国各铁路之前列。
随着旅游的旺盛,铁路沿线旅行社随之涌现,比较著名的旅行社有:中国旅行社、上海银行旅行社、友声旅行社等。随着旅客的增多,沿沪宁线的各城市又出现了接待旅游者的饭店、宾馆和旧式旅店客栈。其中旅馆和客栈约有60多家,如前所述,江宁暨南学堂的学生游览镇江时就住在“万全楼旅馆”。早在1910年,南京夫子庙的永和园酒楼就开张营业了;1917年,社会名流和商界要人李仰超、朱寿仁、刘海如、禹子宽等人合股集资创办了奇芳阁清真茶社,坐落在南京夫子庙贡院街口,经营具有南京特色的风味小吃,食者如云。无锡启泰栈房在1914年就经营旅游业务,京沪饭店于1917年也建成开业。苏州于上世纪20年代初也有经营旅游食宿的苏州饭店和大东旅社等。上海的旅馆更多,徐孟渊于1913年创办的孟渊旅馆,共3层100余间房,并于车站码头均派专人接送旅客;1917年先施、永安两大公司开办的旅馆饭店,是上海早期著名的中西合璧的豪华型旅馆;东方饭店、东方旅社、礼查饭店等均接待游客,生意红火。
铁路的开通加速了人口的移动和集聚,使沿线城市住房增多、地价升高、马路变宽,尤其是沿沪宁铁路线的各车站一带出现了众多的茶楼、酒楼、游乐休闲场所、商店、浴室和戏馆等服务性行业。显然,沪宁铁路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诞生及发展。
结语
清末,铁路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工具来到中国,它的通车运营与区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沪宁铁路在近代江苏经济的现代转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沪宁铁路运营初期,沪宁铁路局积极采取并实行一些有利于促进工农业发展的铁路运输政策和措施,使得铁路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客货运量大大增加。至民国年间,沪宁铁路促进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不断生成,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江苏沿铁路经济带的形成。
沪宁铁路的出现改变了江苏传统交通运输格局,进而影响了江苏近代经济格局的重构。它冲击和瓦解了沿线地区封闭的自然经济的根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格局,促进了江苏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带动了沿线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总之,沪宁铁路为民初江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成为江苏经济对外开放的纽带,它的发展为以后形成长三角经济圈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