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印度将我国3300平方公里土地转让给不丹

世界纵横 2025-01-06 18:36:26

不丹位于南亚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北部、西部和东部都和我国接壤,南部和印度接壤。不丹是一个南亚小国,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7万。不丹的主体民族为不丹族,达到了总人口的50%,第二大民族为尼泊尔族,达到了总人口的35%,此外不丹还有印度斯坦族。虽然不丹的主体民族是不丹族,但不丹的尼泊尔族,印度斯坦族都是心向印度。

现在不丹仍然处在印度的控制之下,印度和不丹实行开放边界,自由通商。不丹是一个内陆国,进出口物资使用印度港口,能源依靠印度供应,印度是不丹最大的贸易伙伴,不丹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印度。在军事方面,不丹上层军官接受印度培训,印度在不丹拥有驻军。

在外交方面,根据印度和不丹签订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的外交接受印度的“指导”。在印度的制约下,现在不丹和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没有外交关系。印度对不丹的控制,始于1949年签订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这份条约不仅规定了印度和不丹的特殊关系,同时印度还将我国3300平方公里土地转让给了不丹。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不丹和我国西藏的历史渊源。不丹历史上和我国的西藏有着很深的渊源,从7世纪开始,不丹就属于吐蕃王朝的属地。吐蕃王朝是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从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了两百多年。9世纪时期,不丹成为独立部落,但仍然受到藏族文化影响。有一种说法认为,不丹之名来自梵文,意思就是西藏的末端,即西藏边陲之意。直到现在,藏传佛教仍然是不丹的国教,不丹的尼泊尔族和印度斯坦族信仰印度教。

从12世纪开始,藏传佛教逐渐执掌了不丹的世俗权力,1616年,西藏竹巴噶举派热龙寺僧人阿旺南杰来到不丹,逐渐统一了不丹各部,形成了不丹的雏形。竹巴噶举派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帕竹噶举支系之一。阿旺南杰掌控不丹之后,效仿西藏模式,自称“夏仲”,成为了不丹的政教领袖,清朝时期,将其称为德布王。到了1730年,不丹发生内乱,向西藏地方求救,清朝驻藏大臣派遣军队进入不丹,平息了纷争,此后不丹德布王开始接受清朝册封。

第二,土地纷争。从17世纪开始,随着不丹人口的增长,开始大量向东迁徙,很多不丹人迁徙到了墨拉萨丁地区放牧。墨拉萨丁位于达旺以南,扎西冈以东,打拢宗以西,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面积约3300平方公里。

历史上墨拉萨丁地区一直归属我国西藏的达旺寺和打拢宗管辖,并不属于不丹。但随着不丹人口的大量涌入,引发了很多争端。为了平息争端,我国西藏地方和不丹签订了条约,规定墨拉萨丁属于西藏地方,不丹人可以继续在当地放牧和生活,但需要缴纳草税。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清朝的衰落,英国逐渐控制了不丹。1865年,英国强迫不丹签订《辛楚拉条约》,取得了对不丹的控制权。不丹德布王不愿听从英国控制,仍然心向中国,1907年,英国支持乌颜·旺楚克废除德布王,成为不丹国王。清朝灭亡后,英国炮制麦克马洪线,将藏南地区划入英属印度。在英国的支持下,不丹停止缴纳草税,开始将墨拉萨丁视为自己的土地。

第三,印度控制和转让。清朝灭亡之后,墨拉萨丁被英属印度实际控制,1947年,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取得了独立。印度独立后,和巴基斯坦爆发了克什米尔争端,印巴两国大打出手,直到1949年1月,双方才签订停火协议。

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出兵不丹和锡金两个南亚小国。在英属印度时期,不丹和锡金都属于英国保护国,由英国派驻殖民专员管理。印度出兵不丹和锡金后,使用武力手段,迫使两个南亚小国继续接受印度控制。1949年8月,印度与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外交接受印度的“指导”,印度每年给予不丹50万卢比的援助,继承了英国在不丹的各种特权。由于不丹声称拥有墨拉萨丁,印度还将3300平方公里的墨拉萨丁转让给了不丹。就这样,我国的墨拉萨丁地区从此由不丹实际控制。

2 阅读: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