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支烟成为打开名利场的钥匙,我们是否该为这种荒诞的社交货币买单?
故事要从短视频平台的一则恶搞视频说起。画面中,戴着大金链子的"五宝强"在工地门口吞云吐雾,旁白戏谑道:"给五总递根烟,立马给你批条子。"这本是建筑工人自娱自乐的段子,却在算法推荐下意外走红。网友发现,这位"五总"的扮演者王富贵,竟与某地产公司项目经理重名。更巧的是,该公司同期曝出工程招标黑幕——某供应商在招标文件里夹带中华烟票据。两件事在舆论场碰撞出黑色幽默的火花,"给五宝强递烟"瞬间成为暗讽权钱交易的代名词。
72小时内,这个梗完成三级跳:首先是短视频平台,#五宝强烟圈挑战#话题下涌现数万条模仿视频,有人cos包工头在脚手架抽烟,有人AI换脸明星抽雪茄;接着蔓延到社交媒体,某博主制作"职场递烟生存指南"漫画,获赞32万;最终攻占新闻评论区,每当有官员落马新闻,必有人刷"该查查给谁递过烟"。最魔幻的是某直播带货场景:主播举着"五宝强同款"电子烟,声称"抽了这个就能拿项目",五分钟卖出2000单。
深挖"五宝强"原型,发现竟是三位人物的混合体:王富贵确有其人,是河北某工地的安全员;"五总"的霸气台词源自东北二人转演员张三宝的段子;而真正让梗出圈的,是某自媒体团队将三者元素糅合,用AI生成虚拟"五宝强"形象。这个穿着爱马仕皮带、手持黄鹤楼1916的虚拟人,成为职场潜规则的最佳注脚。
"这是草根的黑色幽默,还是助长官本位的毒鸡汤?"知乎热帖里吵翻天。支持者认为"用戏谑解构权力,比正襟危坐的批判更有穿透力";批判者指出"玩梗过度会模糊是非边界,让潜规则显得合理化"。更有法律博主警告:"虚拟递烟可能涉嫌行贿教唆"。最绝的是某官方账号下场玩梗:"拒绝递烟,从我做起",配图却是领导视察时接过群众敬烟的瞬间,被截图传播20万次。
这让我想起2012年的"表哥"杨达才。这位安监局长因佩戴名表被网友人肉,最终牵出贪腐大案。同样是权力符号(烟vs表),同样始于网络围观,但"五宝强"的虚拟性让批判更安全。就像《让子弹飞》里的"黄四郎"面具,网友在集体创作中完成对权力想象的解构。
目前,各大平台已屏蔽"五宝强递烟"相关商品,但二次创作仍在暗流涌动。某动画团队制作的《五宝强传奇》短视频,用赛博朋克风格重构权钱交易场景,在境外平台爆火。更耐人寻味的是,某高校社会学院将其纳入"网络亚文化"研究课题,学生们在论文里认真探讨"一支烟的符号学意义"。
这场全民玩梗,照见了权力生态的荒诞镜像。当"递烟"成为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当官场术语被解构为网络黑话,某种程度也是公众对权力监督的另类实践。但就像莫泊桑说的:"幽默是面对不公的铠甲,但铠甲下往往是带血的伤痕。"
所以,当我们笑着转发"给五宝强递烟"的表情包时,是否该问问:那些吞云吐雾的烟雾里,究竟藏着多少未被曝光的交易?而我们又是否正在用玩梗的狂欢,消解对权力监督的严肃性?毕竟,真正的反腐战场,从来不需要香烟作为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