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杭州、宁波、长沙、武汉、南京、青岛、苏州、无锡、珠海、大连、烟台——中国的幸福城市评选,上述城市排名不分先后,各有拥趸。
不过,青岛可以暂时先从这个队列里除名。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和幸福感之间的不平衡越发凸显,一边加速内卷,一边强调幸福,确实割裂也为难,做得好的城市自然成为少数派,“在幸福感高的城市存不到钱,在存到钱的城市没幸福感”渐成常态。
其中,成都已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从居民收入、居民就业、生态环境、生活品质、交通便捷度等方面的指标来看,成都位列幸福城市队列之中完全合格,至于长期排名第一,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这些年来,尽管成都市民的生活方式花样玩法不断翻新,但这座曾以“慢”闻名的城市内核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成都的产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并没有飙升至其应有的高度,先进制造业发展未达预期,高薪工作岗位的缺失一直是其硬伤所在。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除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保障外,还在于各方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入。可以说,一座城市幸福与否,能否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然来投是最好的风向标,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而新一代的年轻人,追求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一点,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确实都做得很好。
但也有趋势表明,网红指数高的城市,幸福程度往往会大打折扣,普通人想博机会,盲选深圳或上海都是佳选,目标放低一些则是长三角地区的苏锡常杭。
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能只来自于本地人。如果一座城市只是本地人比外地人过得舒服,那么必然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城市也是如此,城市之间“卷经济,拼产业,拼人才”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从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成都、杭州、长沙长期在幸福城市评选榜单上不缺席,成都和杭州长期位居三甲,北京、上海两座超级都市,以及深圳的上榜次数寥寥,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幸福是主观的,无法精确被定义,幸福城市也是主观的,各种衡量指标都可以被修饰,能够让自己安心住得安逸的城市,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