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一路上行之际,再鼎医药披露的年报,将投资者的热情推向高潮。然而,再鼎医药虽然实现了亏损的大幅收窄,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已经盈利,事实上,近七年再鼎医药已经巨亏23.42亿美元,从“买药上市”到“自研突围”,再鼎模式想要实现扭亏似乎仍有不短的路要走。
再鼎医药给欣欣向荣的港股创新药板块添了一把火。
3月27日晚间,再鼎医药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总收入3.99亿美元,同比增长49.59%。亏损收窄至2.57亿美元,上年同期亏损3.35亿美元。
受此消息提振,3月28日,再鼎医药一度涨超17%,盘中股价创2024年以来新高。实际上,2025年以来,受政策利好以及创新药“出海热”等因素影响,整个港股医药板块景气度攀升,不少创新药公司迎来业绩、股价双丰收,再鼎医药股价年内也累计涨超4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公司已经形成自主研发+License in的“再鼎模式”,有7款商业化项目。但再鼎医药目前的业绩仍依赖License in获得的产品,自研管线相对落后,因此尚未能够实现盈利。
业绩亮眼带动股价
3月28日,再鼎医药一度涨超17%,盘中股价最高达32.5港元/股,创2024年以来新高。截至收盘涨11.17%,报30.85港元/股。公司股价年内累计涨幅达47.61%。
消息面上,3月27日晚间,公司披露了2024年年报。全年营收3.99亿美元,同比增加49.59%。经营亏损收窄至2.57亿美元,同比减少23%,去年同期亏损3.35亿美元,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幅度收窄。研发开支2.35亿美元。
业绩大涨主要是因为公司几个产品在2024年表现不错,具体来看,公司王牌产品卵巢癌领域PARP抑制剂则乐的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实现收入 1.87 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卫伟迦以及纽再乐用于治疗CABP及╱或ABSSSI的静脉注射剂型及用于该等适应证的口服剂型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带动了销量大增。2024年,卫伟迦/卫力迦实现收入 0.94亿美元,去年为0.1亿美元;纽再乐则实现收入0.43亿美元,增长99%。
资金状况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再鼎医药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49亿美元,短期投资3.3亿美元,短期负债1.31亿美元。总资产11.86亿美元,总负债3.4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29.08%。资金状况较为健康。
此前,再鼎医药还给出了2025年业绩指引,预计2025年全年收入达5.6亿美元-5.9亿美元,同比增长40%-48%,同时,到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非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经营利润盈利。
业绩亮眼加上2025年的扭亏预期,这才助推再鼎医药股价走高。实际上,再鼎医药今年以来的股价和业绩表现,也是港股创新药板块的一个缩影。
2025年以来,AI医疗爆火,叠加政策支持,整个医药板块景气度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创新药行业重磅BD不断,例如,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达成最高45.75亿美元的BD交易,联邦制药、恒瑞医药也先后分别与诺和诺德、默沙东签下近20亿美元的BD大单。
在这种情况下,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都实现了业绩、股价双丰收。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已经扩大至23.51%,超过恒生科技指数23.24%的表现,成为港股市场表现最好的板块之一。
与此同时,对于创新药企的2025,不少券商仍信心满满。中信建投研报称,近年来,创新药企营业收入逐步增长,亏损实现缩窄,研发费用基本持平。在政策上,集采与医保谈判常态化,商保带来潜在增量,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增加。我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NewCo模式成为创新药出海新选择。国家政策鼓励创新药发展,新技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出海迎来新机会,持续看好创新药行业。
“再鼎模式”的喜与忧
值得一提的是,再鼎医药在创新药行业是个较为特殊的存在,原因是公司有着独特的“再鼎模式”,即License in+自研的研发路径。
据了解,再鼎医药是国内最早一批采用License in模式的药企,在年报中,公司就披露了成立以来的11项License-in交易,交易对象包括赛诺菲、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医药巨头。
今年1月,再鼎医药刚和Vertex(福泰制药)达成独家合作和许可协议,公司获得福泰制药BAFF/APRIL双重拮抗剂Povetacicept在大中华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此外,再鼎医药还和宜联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及全球许可协议,以利用宜联生物的TMALIN ADC平台开发ZL-6201,这是一款新型的靶向LRRC15ADC,由再鼎医药发现的一款抗体组成,用于治疗特定实体瘤。
需要注意的是,License-in模式有点像“开盲盒”,引进一款药物不难,难的是如何准确判断药物的价值。
好在再鼎医药的眼光不错,不少都是First in或者Best in。比如,再鼎医药与NovoCure联合开发的Optune便是全球最早一款获批上市的肿瘤电场疗法;与Argenx合作研发的艾加莫德(商品名卫伟迦)则是全球首创的Fcrn拮抗剂。
也因此,公司产品管线快速得到丰富,据再鼎医药年报披露,公司已经有7款商业化项目,分别是则乐、卫伟迦╱卫力迦、纽再乐、OPTUNE、擎乐、鼎优乐及奥凯乐。其中则乐和卫伟迦╱卫力迦的销售收入占据着再鼎医药收入的半壁江山。
在研管线方面,2025年1月,NMPA已受理再鼎医药KarXT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的新药上市申请。管理层指引KarXT峰值销售10亿美元(不包括阿尔兹海默)。
此外,公司靶向FGFR2b的贝玛妥珠单抗(Bemarituzumab)预计将于25年上半年公布用于胃癌一线治疗的3期研究数据,并有望向NMPA提交上市申请。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ZL-1310的全球I 期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不过,再鼎医药的自研管线就显得相对落后了。
据公司官网披露,目前,再鼎医药有超过50条管线处于临床阶段或计划临床试验阶段,涵盖肿瘤、感染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4个领域。
但其中仅有3款具有全球权益的自主研发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分别是肿瘤领域的新一代DLL3 ADC(ZL-1310)、靶向CCR8的单抗(ZL-1218),以及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IL-17抗体(ZL-1102)。不难发现,再鼎医药自主研发的产品管线占比较低。
杜莹曾的发家史
值得一提的是,再鼎医药的创始人杜莹曾被称为“中国生物药界教母”,她个人经历十分丰富。
据再鼎医药官网介绍,杜莹于1994年加入美国辉瑞,参与了不同疾病领域内的多个前期及后期药物项目的研发,其中两款药物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她还曾担任辉瑞全球代谢类疾病项目转让及兼并收购部门的科学主管。
之后,她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了和记黄埔医药及和黄中国医药科技(现更名为和黄医药),分别担任两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及首席科学官。
2012年杜莹离开和记黄埔,加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担任董事总经理,负责多项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
或许正是杜莹涵盖研发、创投、管理的职业经历,奠定了她在生物药行业的敏锐嗅觉,选择以license-in模式起家,在2014年成立了再鼎医药。
再鼎医药可以说是license-in模式的鼻祖,2015年前后,国内创新药尚处于起步阶段,再鼎医药仅用几百万美金拿下了第一款icense-in的药物,用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维持治疗的则乐。上市第一年,则乐为公司带来了3220万美元的收入,目前则乐仍是公司的重要业绩支柱。
凭借着极其迅速的商业化落地,2017年9月20日,成立仅3年的再鼎医药登陆美国纳斯达克,2020年9月,公司又登陆港股。
各路资本也对再鼎医药青睐有加。上市前,再鼎医药共完成了三轮融资,累计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主要加持者包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中国、泰福资本、尚珹投资、奥博资本等。启明创投的梁颕宇也曾不止一次表达过对再鼎医药的看好,至今其仍持有63.1万股公司股份。
再鼎医药也没让投资人们失望,2021年初,港股上市不到半年的再鼎医药攀上了顶峰,股价从发行初的60.2港元飙到了151.2港元,市值也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一时间,再鼎医药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众多license-in模式的药企也“跟风”涌现。
但好景不长,到了2021年下半年,市场风向骤变,海外资产的价格逐渐昂贵,license-in模式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国内市场无法支撑高价创新药的支付,license-in模式一朝跌落神坛,再鼎医药也迎来股价暴跌,到2020年初,公司市值已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此后公司股价就一直在低位徘徊。
虽然再鼎医药上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若以此断言公司将重回巅峰却有些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