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献宝:方言的来历与异化

康桥微澜 2024-11-24 10:41:43

波斯献宝,流行在江苏各地特别是扬州等江淮方言地区,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喻指很得意地把自己以为的好东西拿出来炫耀,“波斯献宝”一词,最早当为波斯“现”宝或“显”宝,指的是波斯商人对自己带来的货物进行展示和炫耀。然而,在扬州这个见多识广的地方,这些外来珍宝并不总能引起人们的惊叹。于是,“波斯献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讥讽的意味,用来形容那些刻意炫耀自己的人或物。这个词语特别强调动态,通常都说:看你这个波斯献宝的样子,带有贬义。这句俗语与古代“商胡”也就是当时来扬州经商的波斯人的向当地官员贡献宝物有关,也含有介绍、炫耀和出售的含义。尽管如此,“波斯献宝”仍然承载着扬州与波斯文化交融的深厚内涵。它见证了波斯商人在扬州的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也反映了扬州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扬州是唐朝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唐朝有“扬一益二”之说,可知当时扬州之繁华,不少外国人在此进行商品交易。唐代诗人杜甫有这样的诗句:“商胡离别下扬州。”所谓“商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外国商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波斯人、大食人、新罗人、日本人等,其中尤以来自波斯和大食(即古代的伊朗和阿拉伯)为最多,据说当年在扬州集聚的波斯商人就有五万到十万人。如今扬州东乡还有一个村庄叫“波斯庄”,当年有波斯商人在此定居繁衍。与当地居民通婚,尽管如今波斯庄的居民已经没有了波斯渊源,但村庄的名字和传说仍然流传至今。这个村庄的存在,不仅是扬州与波斯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中外友好交往的缩影。

波斯商人带着香料、药材和珠宝,穿越千山万水,来到扬州进行商品贸易活动。这些波斯商人不仅带来了珍贵的商品,更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和风俗。来扬州的“商胡”开设了许多胡店,这些商胡大多做珠宝和贵重药材生意。买卖的珠宝,主要有玛瑙、琉璃、红石头、绿石头和猫眼等贵重宝石,此外还有象牙、犀角等。由于他们长期和珍宝打交道,对珠宝的鉴识能力很强,也就被民间认同为独具慧眼的识宝者。唐人的笔记小说中有不少关于商胡在扬州做买卖的趣事。《太平广记》卷402引《原化记•守船者》故事说:苏州华亭县有个陆四官庙。元和初,有数十只盐船停泊在庙前,夜雨过后,有守船者忽然看见庙前光明如火……守船者上前仔细观察,发现是一个径长盈寸的明珠,光耀射目。此人得明珠……至扬州胡店出售,获钱数千贯。此人问胡商:“这是什么宝珠?”胡人不告而去。《广异记》则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句容县有个吃鱼成癖的人,每次吃10斤鱼还觉得不过瘾。县太爷听说以后,觉察到那人可能有什么“特异功能”,干脆送给他100斤鱼,要他一次吃下去。那人把这么多鱼都快吃完了,突然从嘴里吐出一样东西,谁也不识是什么。县太爷猜想可能是件宝贝,于是派人拿到扬州去卖。一个波斯客识宝,说这是个宝贝,称“销鱼之精”,忙出高价收买了。而明代《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及《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等拟话本小说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描写。明代小说中也有反映,如《西洋记》这段描写:“长老把个缽盂一掷,掷将去只见呼的一声响,一片千百斤重的磨盘压在羊角仙人的头上,就象波斯献宝一般。”

大食、波斯商人一方面来扬州收买珍宝古玩,一方面将国内的玛瑙、猫眼、琉璃等带到扬州来。他们来经商时,每每带些珍奇珠宝作为礼物献给扬州要员或地方上有声望的士绅,以广交朋友。这种献宝结交的方式,被当时扬州民间称作“波斯献宝”。后来“波斯献宝”渐渐衍化成一句语义丰富的扬州等地的方言,更着重于表达民间的一种情绪。不管方言表达与原意有多少距离,扬州曾经奇珍汇集的商业景象却借此而留存。

如今,“波斯献宝”已经成为扬州的一句方言,被用来形容那些炫耀自己的人或物。然而,在这个词汇的背后,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扬州与波斯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在扬州的街头巷尾,你或许能听到老人们讲述着波斯商人在扬州的传奇故事;在博物馆里,你或许能看到那些来自波斯的珍贵文物;而在扬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波斯献宝”这一词汇仍然被频繁使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扬州与波斯献宝的故事,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史。它见证了扬州作为中外交流重要枢纽的辉煌历史,也反映了扬州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接纳。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扬州与世界的文化交融之花继续绽放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