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6名宇航员“闭关入舱”,中方也在进行中,生态系统更成熟

一起相依相偎 2023-11-15 12:12:06

最近,俄罗斯6名航天员进入密闭空间模拟实验舱,将模拟载人登月在舱内生活365天,这实际上是俄航天第四次开展此项任务,此前还进行过数月的试验。那么,中国航天计划20年登陆月球,为什么还没有进行此类试验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俄航天这项试验都准备干些什么?

俄航天联合美国航天局和欧空军联合建立了名叫“天狼星-23”(SIRIUS-23)的密闭空间。

用于支持模拟宇航员登月和在月球生活工作的场景,6名志愿者参加试验,他们由机组工程师指挥官、飞行工程师、机组医生、研究人员组成。

在密闭的试验舱内,他们将参与一系列模拟任务,包括货运飞船对接、卫星绕飞寻找着陆点,以及模拟4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多次着陆等场景,以便研究人体生理、心理等变化,以及团队配合方面等生物医学问题问题。

但是,对于月球生存、资源供给方面并没有提及。作为俄航天的一个国际项目,在载人登月方面展开国际合作,无疑会让人类探索月球的经验更加丰富,也有利于以后人类在月球生活和工作。

那么,我国也计划在20年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并实施载人登月工程,类似于这样的研究和模拟进展如何呢?

目前,我国载人登月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在紧张进行中,其中运载火箭、登月飞船、月球车方面都基本有了雏形,在进行下一步的研制工作。

另外航天员方面也进行了选拔和培训工作,预计登月航天员也延续空间站航天员年轻化、专业分工模式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登月准备上,还进行了多层次的模拟,已经建立了一个模拟月球低重力环境的研究设施,正在建立一个“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目前已经进入联合调试阶段。

这个装置其实也和俄航天的“天狼星-23”类似,是由中国航天与哈工大联合建造的。这些装置组成了一个超级空间模式实验室,可以综合模拟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为我国在月面生存提供模拟条件。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常务副总指挥李立毅表示,该实验室作为我国航天领域首个科学大装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也被称为“地面空间站”,可以让航天员们在这里体验和适应月球、火星等星球的表面环境。

也就是说我国虽然建立地面环境试验舱晚于俄航天,但是这个“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不仅是面向登月月球的,还面向火星等星球。

另外,作为将种菜写进基因的中国航天,也早已经准备了特色技能:月球种菜。早在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种菜之前,我国就进行了试验。

26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将生菜种子带到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目前空间站吃自己种的蔬菜已经不稀奇了,“问天”实验舱里还有生命生态科学实验系统和物技术科学实验系统。在里面进行种菜、养鱼试验已经常态化了。

29年“嫦娥四号”搭载了一项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用9天时间,种出了月球上第一片绿叶。

大家可以记住这个时间:29年1月7日晚上大概8点左右,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试验团队发现种子在月球发芽了,并向全球公布了照片。

他们发现:与地球同步试验相比,月球上的种子可以早3天发芽。这也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Nature称这个实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Science则说“这是人类的第一次”。是的,人类的第一次月球生物实验由中国人实现!

登月不是目的,在月球上飙车也不算本事,能不能在月球种菜、种庄稼,才是中国航天最后的倔强。

NASA发现中国的倔强之后,也在22年5月12日公布了在地球上利用月壤种植拟南芥的成果:月壤种菜是可行的!可以通过改良月壤让植物适应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在月球光能种菜还不能,要是能够完全自给自足才算是在月球扎下了根。

为此,早在27年,我国“月宫一号”试验舱就迎来了第一批志愿者,8名志愿者分3批入舱封闭生活了365天,在舱内连续驻留200天,打破世界纪录。此前是24年首次密闭试验创立的1天纪录。

“月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系统。

在“月宫一号”里,志愿者可以通过种植主食、蔬菜实现粮食自由,水气100%循环,各项系统运行正常,完成了地面研究阶段,等待太空空间应用阶段的修正,就能在月球实现长期生活和工作了。

北航王浚院士曾经说:一旦第三代生保技术成熟,将使得月球种菜和长期驻留成为现实,基本满足人类生存需求。可以保证70%到80%、甚至90%的食物供给。

实际上,目前中国空间站也是自给自足能力最强的,水气100%循环,食物补给未来也有望实现自给自足。而“月宫一号”的成功,更能说明为了登月我们已经做好了全部的准备。#万物为什么#

0 阅读:1

一起相依相偎

简介:一起相依相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