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缙云。
以境内古缙云山而得名。缙云是轩辕黄帝的号名,这里的仙都,就流传着黄帝许多古老悠远的传说。这里还深藏着浙南山区中的秘境,一山一水恍若人间桃源,保存着无数美好的古朴村落。
一起来看缙云列入前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大古村落,这些美好风光你去过几个?
1 新建镇河阳村
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河阳古村坐落于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美誉的丽水缙云,始建于五代末期,为元代古民居,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河阳村的特点就是清一色的灰色建筑群落,如清水出芙蓉一般,美得十分婉约、含蓄。它的建筑,也是颇具特色。
村的正大门,便是八士门,以河阳宋元八进士命名,为河阳村最著名的建筑物。
河阳居民认为风水极为重要,因此又名“八字门”,为了八字好,村里的嫁娶、出殡都要过八士门,风俗沿袭至今。
大门前还保留着明太祖御赐的石“稀罕”一对,意指河阳出了八名进士实属稀罕。村里凡是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也会到石雕前来摸一摸,以求为考试带来好运。
在古街的北面,有一座宗族庄园建筑群,大多砖木结构,四合院设计,大多都有十八间房,故叫“十八间”。其中最为精致的十八间为廉让之间,设施也最为完备。门前的门套绘有壁画故事,保存得很完整。
若到了河阳村,文翰公祠(今河阳民俗陈列馆)必须得去。这里陈列着河阳人历代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十里红嫁妆等,演绎着河阳的前世今生,极具观赏价值。
步行在村庄的古街上,斑驳的房舍给人历经沧桑的感觉,却也令人驻足。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至今还是聚族而居,保留着很多旧习俗,耕读传家,是江南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
2 壶镇镇岩下村
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壶镇镇东北部雁岭乡,距壶镇镇15公里,距缙云县城40公里,海拔600多米。
都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个藏在壶镇海拔600多米的一处幽谷之中的石头村落,美得不可方物。
全村如同一个充满原始气息的石头城堡,一个浑然天成的石头世界,是浙江省体量最大的石居村落之一。
村落如镶嵌在林海与翠竹之中的一块碧玉,清一色的冲水石民居,别具一格尤其耀眼。山石砌筑的房屋依山而建,路面、台阶、桥梁都是就地取材,清一色用石头建成,建筑典雅古朴,错落有致。
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浙江最美的五个古村落之一。古村被郁郁劲竹所环绕,峰峦迭嶂,茂林修竹间虽无繁华闹市之盛,可一山一水,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里有300年历史的朱氏宗祠、承载200多年民居文化的四合院、村口百年历史的石拱桥,较好地保存了村落传统风貌,使得岩下村具有强烈的山区景观特征和特色。
现有200余幢房子依山势而建,墙体多为山石垒筑,内部为木制结构,以五间、七间、九间排屋及合院式建筑为主。其中位于村南的朱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为三进两院式,外墙用石砌筑,内部建筑功能完善,戏台、牛腿等雕刻精美,宗族文化传承完整。
3 新碧街道黄碧虞村
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落位于新碧街道,以河流、山野、田园交错,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黄碧虞村始建于北宋,定型于明代,崇尚自然,古村落基本保持原貌,从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庭院、水井、古戏台、宗祠祭祀,保存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网络。
村落的居民大多姓虞。虞氏历史来源有二,一出自妫姓,以国名氏。据《广韵》所载,传说舜子商均受封于虞国,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其后有虞氏。二出自姫姓,以国名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仲雍的庶孙于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春秋时虞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有虞氏。据《五云虞氏宗谱》所载,缙云虞氏出自妫姓。
整个古村落,依山傍水,依水而居,依水生活,河流,池塘,水井,构筑古村落水环境。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据传古老的黄碧虞村共有四扇大门,分布在东西南北,一带将门紧闭外人便无法入内。
村落里古桥众多,唤桥亭尤其值得一看,据传建于清朝,纯石拱桥,是当时坑南坑北的主要通道。
4 壶镇镇宫前村
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缙云县壶镇镇宫前村距缙云县城35千米,是一个风景优美、绿水环绕、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古村落。背靠栝苍山,前临壶镇盆地,苍岭古道傍村而过,浣溪泉水沿街萦绕。
村西有明代李升建造的蟾宫城,村东有清代李瑞元建造的东岳帝宫。至今,村中尚存有古城墙和城门洞遗迹,可见当年先祖曾把这里当城池来构筑,这在中国古村落中也属罕见,它还有一个别名叫蟾宫。
走进宫前村,随时都可触到三件最显眼的东西:由青石板铺成的村中小道、从千家万户门前经过的古老水渠、一幢幢悄无声息的古民宅。
宫前有民谣云:“宫前街,石板横横摊。街平平,水清清,宫前街内没有独自人(单身汉)。”意思是说宫前街自古就是个富庶之地,村里的男人不愁娶不来媳妇,故而没有人会单身。
宫前村最有看头的当属古民宅,青砖瓦舍马头墙,兼有中西合璧的建筑。村中现保存有九幢古民宅,大部分尚有人居住,因而保存得也较为完好。
5 新建镇笕川村
位于新建镇,一个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朴村落,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笕水养尔明德惟馨千古流芳,川土育吾龙翔凤飞万事炽昌。”据传因村头安有三条水笕用以引水灌溉之用,故名笕头村,后为表达此地一片平川之意遂改名为笕川村,沿用至今。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施氏先祖施坚实任处州刺史时奉命剿匪,施公与其三子在缙云黄龙山浴血奋战、平匪终胜,后全家定居黄龙山,其三子留居笕川。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丁氏先祖自缙云花楼山迁至笕川,清光绪年间又有朱氏迁入,另外有陈、尹、王、叶、沈等姓氏和睦共处、丁财兴旺至今。
笕川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宗祠丁、施、朱三氏4间、古庙5座、明清古建筑一千多间,漫步蜿蜒的巷道,能依稀感受往日的生活情景。尤其“廿八间”、“十八道坛”、“三间头”、“十一间”,村落里的古建筑群体远近闻名。
“十八道坛”、“十一间”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和五十四年(1715年),笕川丁氏翘公主建。翘公耕读持家,庄园数起,建好十一间后不久便成十八间四合院、一座天井,全部用条石回字形铺设,喻为平安回家之说,取名“十八道坛”。“廿八间”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是笕川丁氏太公民宿,后遭太平天国兵燹部分受损,于清末民初时期修建完好。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飞檐微翘、雕梁画栋,可与福建土楼建筑相媲美。
老村的古街,青石板、鹅卵石,十八间、廿八间“道坛”,经过岁月洗礼的黄泥房,布满青苔的石板路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散步,可以穿越时光,感知先辈的足迹和耕读孝慈文化,安放满满的乡愁记忆。
6 东渡镇桃花岭村隘头自然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桃花云里过,隘头半天高”,指的就是栝苍古道的最高处隘头。栝苍古道岭上有桃花隘(即今隘头村),为冲要之地,元明清历朝于此皆设有铺舍,供过往官吏、商贾歇宿,并驻兵扼守。
村落沿着栝苍古道夹道而筑,民房呈点状聚落。多为晚清民国时期建筑,遗存有公馆、店铺等。
村口的七棵银杏树,围成一个圆,环抱生长。7棵树大小相差不多,树高约9米,冠幅约12米,最大一棵胸围达3米多,树龄400年以上。
尤其醒目的是后山脚古洋房,砖木结构,西洋式建筑,为传教士避暑山庄。主人是民国前期来缙云传教的瑞士神父玛克德,每年炎夏,都来此避暑、传教。因他及其随从都须发皆红,故百姓俗称“红毛屋”。2017年重修,基本恢复原貌,现已成为栝苍古道上一处特殊的景点。
7 大源镇寮车头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缙云大源镇。
大源的母亲河永安溪,似一条玉带系在寮车头的腰间,三座饱经沧桑的桥梁横跨其上,溪边人家炊烟袅袅,两侧房屋错落有致。寮车头村,古时因山岩如银,故名“银岩”,后因村头有一条堰坝,用寮车翻水灌溉,又名寮车头。
村庄沿溪而建,村民逐溪而居,多王姓且风骨刚劲,是革命老区村,红色底蕴深厚。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这里的民居建筑颇具特色,大多于晚清或民国初修建。
一个个方形院落,称其“明堂”,四面房间围成院子,院子中间是天井。天井地面通常以鹅卵石铺砌成各类图案,诸如花卉、铜钱形、回形纹等。门窗隔扇的花窗最为华美,花窗并没有用油漆涂抹,而是保留原木色,质朴的审美传递着古雅的气韵。明堂内的“雕梁画栋”虽历经了岁月的沉淀但依然惊艳。
8 大源镇吾丰村
吾丰村地处永安溪源头,村域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呈点状聚落,由柿坑、吾山、大丰、沙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落沿溪而建,四周林木环绕,永安溪穿村而过,旅游资源丰富,素有“缙云九寨沟”的美誉,2016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
走进村内,眼前呈现出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没有城市的喧闹浮躁,一切在自然中飘逸。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巷道,斑驳陆离的黄泥墙面,古韵盎然的条石,还有墙角散发着绿意的青苔,无不浸透着岁月的光泽,体现出浓郁的古村风貌。
独特古朴的“十八间”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城隍庙、错落有致的古民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都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诉说着一段段独有的故事传说。
9 溶江乡岩门村上官坑自然村
上官坑村位于缙云溶江乡岩门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地处山谷地带,三面环山,村落开口朝东,村口的半亩方塘,倒映着山光云影,这里既是聚水聚财的“风水塘”,也是防火防旱的储水塘。
道路依山就势,曲折而上,二十余幢房屋院落根据不同标高参差坐落。老屋以坡顶加夯土墙为特色,形态与起伏的群山融为一体,颜色与护坡的石墙互为呼应。
村落梯田之上面积最大的石墙面上,嵌有诗仙李白的名句“石门最可观”。新建的歇山顶仿古景观亭下,便是连接老村与新村的层层叠叠的梯田。
在此观景台,可以没有遮挡地看到岩门山峰峡谷的样貌,看到千年前李白所见的奇观。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