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向蒙古投降,为何西夏和大理两国君主一死一生?

浊酒史话 2020-05-01 23:11:47

文/鱼尾

蒙古大军南下过程中,先后灭亡了西夏和大理这两个中原边缘地区的国家。虽然西夏和大理的国君最终都投降了蒙古人,但两者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西夏末帝李睍被蒙古人杀死,而大理末代君主段兴智则被蒙古人立为大理总管,并能够世袭罔替,段兴智最终也得以善终。同样是投降,为什么两个政权的末代君主命运反差却这么大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西夏降而复叛并间接导致成吉思汗之死

1203年,铁木真攻灭漠北克烈部。克烈部首领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1205年,铁木真以此为由攻掠西夏,拉开了蒙夏战争的序幕。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后,为切断金夏联盟,在进攻金朝的同时,派手下将领攻打西夏。此时,蒙古已经灭了高昌回鹘,得以从东西两个方向合围西夏。最终,西夏夏襄宗顶不住蒙古压力,献女求和,同意附蒙伐金。

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

1216年,继任的夏神宗因不肯派兵协助蒙古第一次西征,被成吉思汗在1217年再次攻掠。西夏又一次顶不住蒙古人的强大攻势而投降。

1223年,夏神宗次子夏献宗李德旺继位。夏献宗为了扭转颓势,再次造了蒙古人的反,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1225年,西夏再一次败于蒙古人的强大军事压力下,选择投降。

蒙古灭西夏之战

1226年,成吉思汗不想再留着这个反复难养的二五仔,于是主动出兵进攻西夏。蒙古东西夹击,破黑水城、破贺兰山、破沙州,进军顺利。西夏末帝李睍在国都中兴府被围困的情况下向蒙古人投降。然而,成吉思汗却在此时坠马受伤。年事已高的成吉思汗最终在1227年病逝于六盘山。为了防止西夏人得知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避免西夏人再次降而复叛,蒙古人封锁了消息。同年,在肃清了中兴府的抵抗力量后,蒙古人入城展开了烧杀抢掠,并洗劫了西夏王陵。而李睍也被蒙古人杀死。西夏就此灭亡。

段兴智被俘降蒙保全性命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为了对南宋形成合围之势,实行“卧腹战略”,派其弟忽必烈与大将兀良合台分兵三路进攻大理。蒙古军一路势如破竹,以革囊为载具渡过金沙江,大破大理军队。段兴智见大势已去,从国都大理出逃昆明。蒙古军拿下大理后,一路追杀至昆明,活捉段兴智。大理就此灭亡。

蒙古灭大理之战

段兴智被蒙古军押赴汗庭,觐见蒙哥。有西夏前车之鉴,本以为会遭遇同样命运的段兴智,却没想到蒙哥会对他采取怀柔安抚政策。蒙哥将金符赐予段兴智,令他返归大理,担任大理总管,仍然统领旧部,与蒙古人合作治理滇地。逃出生天还被官任“旧职”的段兴智喜出望外,从此对蒙古政权死心塌地,甘为其马前卒,帮助蒙古人镇压当地反抗,维持统治。

1260年,段兴智去世。126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任命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从此,大理段家在蒙古以及后来的元朝统治下,开启了世袭“大理总管”的历程,直到明朝大将蓝玉入云南。

由漠北到全国:李睍与段兴智的不同命运反映了蒙古人治国目标的变化

蒙古攻西夏的时代,当时蒙古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原的金朝,因此对西夏也就不怎么看重。打西夏主要是为了扫清进攻金朝侧翼威胁。因此,蒙古人也就不太注意在进军过程中安抚西夏臣民。毕竟,西夏只是当时蒙古为完成大目标(灭金)路上的一个炮灰。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蒙古西征途中。为了追杀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和王子扎兰丁,蒙古军从中亚追到印度北部再到波斯最后到高加索地区,一路上蒙古军扫灭了沿途各国。这片土地上,只要蒙古军所过之处,无不残破。

第二个原因,就是西夏的反复难养,让蒙古人大为恼火。虽然当时蒙古人残暴,但投降后跟着蒙古人好好干的部族,基本都混得不错,蒙古人没有亏待他们。但像西夏这般,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国家,蒙古人对他们十分不满憋了一肚子怨气。因此,在灭亡西夏后,蒙古人对待西夏皇族就不那么客气了。

宋、金、西夏、大理、西辽、吐蕃对制图

蒙古人杀李睍的第三个原因,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在攻夏途中去世,蒙古人要对此进行报复。西夏反反复复的投降与叛乱,耗费了成吉思汗大量心力,最终间接导致成吉思汗坠马重伤,不治身亡。

然而,到了蒙哥汗继位时期,此时金朝已灭,蒙古人正在全力攻宋。而蒙古朝廷内也聚集了大批汉族官僚地主。他们向蒙古人灌输了“取天下、得正统,成帝王之业”的汉族传统天下观、天命观,要蒙古人以逐鹿天下成就帝王之资为目标。而要这样做,就要尽量收拢天下人心。收拢天下人心第一步,就是收拢各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人心,让他们死心塌地侍奉蒙古人。对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是这样,对投降的南宋皇帝赵也是这样,忽必烈保全了其性命,让其到西藏去出家为僧。

元世祖忽必烈

可以说,李睍与段兴智的不同命运反映了蒙古人治国目标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单纯泄愤破坏,到后来的收人心、治天下,蒙古人完成了一次从单一的草原游牧帝国到中央集权的农牧混合帝国的转变,蒙古人在观念上接受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观、天命观,逐步接受并融入了中华体系。​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