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原王朝从上古的三皇五帝,夏朝传承到满清,民国,一直到现在的中国历经了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王朝更替也有十几个。
有一个王朝就绕不过去,它的经济,富裕程度即使跟现在比也不遑多让。
但其军事实力却差的一比。
这个王朝就是大宋王朝。
懂点历史的人知道大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
陈桥兵变篡权,夺了后周柴家的天下,随后南征北战建立了大宋王朝,定都开封。
因为自己是篡权得的天下,赵匡胤明白历史上无数的王朝都是能征惯战的武将推翻的。
所以他深怕自己的后代人驾驭不了自己手下那帮能打仗的武将,就来个杯酒释兵权。
夺了哪些武将手里的权利。
通过重用文官打压武将,来平衡朝廷里的政权。
因此在几百年的大宋历史上,能征战的武将寥寥,但是做出成绩的文官很多,比如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等。
而大宋王朝的经济发达程度更是让人咋舌。
比如著名的文学作品《东京梦华录》里对东京汴梁也就是开封的描述。
孟元老的自序追述了当年的繁胜:“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其中‘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
这段文字的意思,应该就是宋朝繁荣发达的原因。
太平日久,也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乱,两鬓斑白的老人,早已经忘记了战争是什么样子。
因为太平,所以经商做买卖的,手工业,种植业,贸易就发达,因为发达所以就富裕。
《东京梦华录》里的描述,在开封城,有多大数百间的妓院,供人吃喝玩乐。
有可以提供1000人同时就餐的酒店。
酒楼茶室,更是多的数不清。
甚至当时就有殡葬一条龙的服务。
送外卖的,租马车的,租游船的这些我们现代才有的东西,那时候就已经很普遍了。
而开封城更是达到,夜不闭户,不宵禁的程度,三更关张歇业,五更天又起来营业。
逢年过节,皇帝带着太子公主一杆子大臣,还出皇城,与百姓同乐。
到了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游玩赏花灯,猜灯谜到处是欢乐的海洋。
跟现如今的繁华盛世不同,当时的人没有我们现在的人这么累。
生活节奏也没这么快,压力也没这么大。
这时从百姓的角度来看当时大宋朝的繁荣程度。
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呢?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
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远远不如宋朝的经济水平。
而人口却比宋朝多的多,可见宋朝的经济的强盛和繁荣。
那么问题来了,宋朝作为只有半壁江山,偏居一隅的国家,到底为什么这么繁荣。
这件事我觉得值得拿出来探讨。
1.从本质上来讲,我们中原王朝,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土地,农业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本。从宋朝的版图上看。大宋王朝基本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等重要的产粮区。
经济的发达离不开发达的农业,而农业的最核心就在于粮食的储备。
占据出产粮食的地区,国家也就有了根本。
而至于所谓的大辽国,吐蕃,西夏,大理国,以及西域诸国要么是青藏高原,要么是蒙古戈壁草原,以及当时的苦寒之地的东北,以及云贵高原。
基本上不适合耕作,没人愿意去的不毛之地。
至于哪些地方,是不是归宋朝管,宋朝的皇帝和幕僚圈恐怕并不关心。
你说花费巨大的军费,成千上万条人命,把这些地方打下来,还得派兵守卫驻扎修筑城防值不值得,我觉得不值得。
与其这样,不如花点钱,所谓交点保护费,所谓岁捐,给这些蛮族,免得打仗来的划算呢,我觉得宋朝的皇帝可能是这么想的。
2.从历史上看,比如大汉王朝时期,经历了吕后的一顿折腾之后,几乎把刘邦的儿子们杀光,汉文帝为了活命装疯卖傻,保的一条性命,随后吕后的外戚被大臣们杀光,立了貌似没有威胁的汉文帝做了皇帝。
汉文帝上台以后,改革吏治,发愤图强,奉行黄老之治,也给匈奴和亲,缴纳一些岁捐。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依然采用和亲,岁捐换来和平的路子。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库充盈,据说穿着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
国库里的粮食多的装不下。
于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连年的对外征战。
人口也从刚开始的3600万,减少到了3200万。
沉重的税负,徭役,已经战争带来的损失,让汉朝直接陷入衰败。
不能否认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打的匈奴抱头鼠窜,提升了汉人的地位,打出汉人的颜面。
但同时穷兵黩武,也导致了汉朝注定衰败的命运。
而匈奴被击溃,赶跑了,但是蒙古高原,又出现了鲜卑,突厥,女真,蒙古等等民族,事实证明,光靠打实际上没办法解决外族入侵的问题。
和平才能带来发展。
而宋朝经济繁荣,跟汉朝的时候韬光养晦的政策其实不能说差不多,只能说一模一样。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的是和平的大环境,天天打仗,不是跟这个打仗,就是跟那个抢地盘,而那些地盘又不是很适合耕作,守着没什意思还花费大量军费,很鸡肋也没啥必要。
2.重用文官体制。
历史上有著名的话,开国的都是草莽英雄,但坐江山的都是文臣良相,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文臣代表的是知识阶层,从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知识量,思维能力,加上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和观念。
大宋朝之所以发达,跟宋朝的科举制度有关系。
我们知道科举制度源自于隋朝。
唐朝经过改革,但是基本也局限于门阀贵族,王公大臣,乡绅豪族之类的。
基本上统治阶级垄断了晋升渠道。
到了宋朝做出了一些改变
开始通过科举在全国范围选拔人才。
最后一场考试,被称为殿试,由皇帝直接进行考试,合格以后这些人才也被称为天子门生。
如此一来,皇帝就有了名义上的幕僚。
跟汉朝的外戚专权,唐朝的太监专权不同。
宋朝更多的是文臣造成的党争,但并没有太大政治问题。
内耗较少。
3.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带来的丰厚利润。
经济重心转向气候更加适宜,的南方。
由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导致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基本断绝。
宋朝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便打通了海上贸易的渠道,近到韩国,日本,远到东南亚,印度,东非,乃至波斯。
宋朝的商船带去了丝绸,瓷器等等。换回来大量的金银等等,海外贸易带来大量税收,也充盈了宋朝的国库,间接的减小了老百姓的税负。
4.与前朝不同,宋朝非常重视商业,商人不再被歧视。
和唐朝的做生意必须去作为商业区的坊里不同。
宋朝取消了坊和生活区市的界限。
老百姓可以任意在街头摆摊卖货。
极大了促进商业活力。
说白了,买东西更方便了。
这样老百姓花钱方便,商户挣钱也容易。
5.文化的发达。
普通人只有有钱了以后,才能去消费,娱乐。
但是娱乐就必须有娱乐的场所,必须有提供娱乐的话题。
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经济市场繁荣发展,自然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收入稳定,社会安定和平,百姓有更多的时间投身娱乐活动、文化活动。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场所兴起,“瓦子”“瓦舍”“勾栏”等等场所盛行,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而巅峰时期汴梁城中的“瓦子”数量巨大,其中的文化活动异常丰富,如傀儡戏、影戏等等。大量娱乐场所兴起,带动的是众多经济产业,如酒业、农业、手工业等等。
总而言之,很多人认为宋朝是半壁江山,而且把宋朝贬低为弱宋。
实际上呢,跟穷兵黩武的汉朝,特别是汉武帝不同。
宋朝的发达,恰恰源自于削减了大量军费,把用在战争上的钱,做经济建设。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
从历史角度看,宋朝是弱小的。
但从人文角度讲,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市井温度,和人文情怀的王朝。
无论在龙椅上坐的是谁,是什么王朝。
老百姓过的好不好,生活的幸福不幸福才是最重要。
拿别人的人命,用战争去成就自己的辉煌霸业,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天下兴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这个王朝就是个成功的王朝,哪怕背上千古骂名,只是这一点宋朝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