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教师越来越不满意,动辄就拨打12345,投诉成为家常便饭,理由千奇百怪:“对学生太温柔”“作业布置得太少”“老师太年轻没经验”……
有一个家长投诉后,见了两次校长,打了两次“12345”,警察来了三次,事由不过是孩子在班里丢失了一块橡皮……
年终岁末,学期末了,学校照例要进行期末考试。这不,家长对考试又不满意,嫌该考的没考、试题太难、有意为难孩子,直接将教育局给投诉了……
1月11日上午,广东某小学语文考试刚结束,就有家长向教育局投诉说:
六年级语文考试题出题太难,全出阅读理解,课堂上的基础知识没有体现,超出语文书本学习内容,脱离基本教学大纲,违背了国家提倡的双减政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并不是选拔人才,题目的难度让学生与家长都深感焦虑与无助,让学生压力增大,不知道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教育的要求。
希望教育局按国家双减政策要求,组织教学与考试内容相匹配!不能一面说减负,一面出的试题难度超出教学大纲内容!
嗻,两顶大帽扣到教育局头上,还真有些沉甸甸的。不过,在这里,先要给这位投诉家长”普及“一下常识——“教学大纲”一词,是老说法,从1992年起,改叫“课程标准”了。
另外,国家“双减”政策的含义是指减轻校内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训负担,不是说要减少学生学习内容、降低考试难度。当然,学习内容和考试难度都要适当,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今天我们要深入讨论的问题——家长投诉的这个试题到底是易还是难?是否超标?
首先,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识字和习文,而且要通过学习,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当然还包括语言表达——即说话,不过这个不在笔试之列。)所以,考试试题类型“全是阅读理解”和作文没有任何问题。
其次,“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章,而后去阅读。所以,考试时若是机械重复“语文书本内容”,那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考察的不过是记忆能力,不是阅读能力。
再次,投诉者投诉的是六年级语文,根据课程标准,六年级属于第三学段要求,题目是否“超标”,应当与语文课程标准对照(附后)。
试题阅读题一是必读书目考察。
第一个内容《童年》,题目前面明确说明,这是本学期的阅读书目,所以内容不算超标;问题1,要求说明片段中的“她”是谁,只要读过就能知道,好像不应该算难;
问题2,“用小标题写出片段内容、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人物特点”是阅读的基本要求,而且题目还给出了示例,这更降低了难度;
问题3,再写出一个小说中对主人翁影响较大的人物并描述其特点,这也是读完一本书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
所以,这道题不能算难。
第二个内容是《闪闪的红星》片段,并提供了两个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的提示性、背景性材料。后面有4个题目:
问题1是考察学生的“用词”能力,
问题2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问题3和4是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这些答案虽不一目了然,但却也并不难寻。
试题阅读题二是拓展阅读考察,也就是给学生一个没有阅读过的全新内容,考察学生的阅读实战能力。给学生提供了两篇关于“跑步”的说明文,让学生阅读后给小玲爷爷跑步提出6建议。
这6条建议实际上“明明白白”地分列在两篇文章中,学生阅读后只是“合”在一起,就行了,这简直就是一道送分题。
试题阅读题三是一个综合性阅读,共9个问题,最后一个是应用文写作,试卷提供了包括导语在内关于家乡花都的五段文字素材、又有前8个小题的提示探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倡议书写作,其实是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这一个题目中的前8个小题,按理说,应该应该很符合投诉家长的对试题类型的要求:根据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造句、补充词语、诗词警句填写等,都是传统试题、老面孔了。
纵观整个试卷,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怎么能算大呢?
学习了五年半语文,如果这些任务都完不成,那教师都在教什么,学生都在学什么呢?
家长投诉试卷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新试卷“大变脸”,题型不再是传统的注音、写字、解词、造句、改病句等“直考题”,学生不适应,家长不太适应的缘故吧。
另外,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一个过程,有的快些,有的慢些,这种考题会将这些学生有效地区分出来,这并非是一件坏事,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及时对这些学生跟进辅导。
当下,中考、高考语文考试就是两道题,阅读和写作,就算为了应试,小学生语文试题与中考高考接轨也不是一件坏事。家长就算为了孩子将来的升学,应该支持配合这种试题改革,而非是吐槽投诉!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并不是选拔人才,题目难度的确不应太大,但难度不大不代表没有难度。
如果仅是为了免除孩子和家长的焦虑,无原则地减少学习内容,降低考试难度,孩子虽然知识没学多少,能力没有多强,平时却能次次考高分,那就会平时”闹得欢“,中考、高考却一败涂地,难道那就是家长所期望的结果吗?
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第三学段(5~6年级),关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
1.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使用多种媒介进行阅读。
6.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7.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