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山西捞出了4尊唐代黄河大铁牛

巧绿聊国际 2023-06-22 10:49:04

石器、陶瓷、铜器、金银器、玉器、工艺品、书画这些精美的中华文明艺术的瑰宝都被收藏在博物馆内供人参观。

博物馆内的文物受到了保护,那么裸露在外的文物就不受到保护了吗?

一件人们随手可以触摸到的文物,就这样没有赋予任何保护措施,就这样露天地摆放在外面,究竟是国家不想保护这件文物?还是因为这件文物极为特殊?

黄河铁牛

中华上下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这些不仅凝聚了古人千年间的智慧,而且经过千年的沉淀,变成了艺术瑰宝。

这些年代久远的收藏品见证了中国的朝代变化,更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交流媒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内继续释放着自己的魅力。

在这些文物身上你可以感受到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博物馆内的文物我们不能触摸,是由于他们质地特殊,不能长时间接受空气以及人体细菌,会加速导致文物腐烂。

在1998年蒲津渡遗址上挖掘出的铁牛群,由于出土位置在黄河内,被称为黄河铁牛;铁牛群的铸造时间在唐朝开元十三年,又被称为开元铁牛。

黄河铁牛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可以用手触摸到的国宝级文物,不同于其他珍藏的文物出现在博物馆里,黄河铁牛是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

铁牛群一共出土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以及三个土石夯堆,随着黄河铁牛的出土,引起了中国不小的轰动。

据测量,出土的铁牛重量在40吨到70吨之间,利用现代技术,这些铁牛可以重新浮出水面,但是放在唐朝时期铸造这些铁牛是十分不容易的。

铁牛长度约3米,高度1.5米左右,宽约1.1米左右,每一尊铁牛呈俯卧状,但造型不尽相同,每个形象逼真,在每尊铁牛的尾部都有一根铁柱与铁牛进行相连。

古代的人类就可以利用重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如果河内水流量越大越湍急,铁牛连带着铁柱就会陷入越深,从而桥梁就越牢固,整座桥也会越牢固。

在唐玄宗时期,铁牛一共铸造了八个,总共的用铁量可以达到上千吨,目前是所有国宝中最重的。

根据探测,我们可以知道这些铁牛都是一次性铸造成型,上千吨的用铁量已经达到了唐朝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而且是一次性铸造而成,古人的智慧让人无法想象。

一次性铸造工序对于古代人民来说太过于复杂,但是唐朝的铁匠却研究出了这样的繁琐工序,并且化繁为简。

铁匠们利用黄蜡对铁牛的整体形象进行造型,确定了外部的形状,然后就地取材,用黄河岸边的泥抹在黄蜡的外侧,再采用小火进行烘烤。

烘烤的步骤是为了让泥膜烘干后可以排出内部的蜡液,排干蜡液之后,在泥膜中倒入滚烫的铁溶液以及锡物质,待铁溶液和锡物质冷却之后,再将最外面的泥膜打碎。

这样一尊真实、逼真、实心的铁牛就铸造而成,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蒲津渡是连接山西与陕西的重要通道,开元年间是唐玄宗下令升级浮桥,所以铸造了铁牛铁人和铁山,他们的使命就是拉住浮桥上的铁锁。

这些铁牛在渡铁浮桥中担任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些铁牛可以加固、稳定桥梁。

铸造成水牛状的原因也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当地百姓利用五行相克,觉得牛克水,而住到水牛可以镇住水患,减少因为水而引起的不好事件。

利用水牛也可以祈求海晏河清,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在每铁牛的旁边还有四个铁人,每尊铁人也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四个铁人又分四个方向,从他们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些学问。

西北方向是维吾尔族,东北方向是蒙古族,西南方向是藏族,东南方向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美人,四个铁人也表明了中国是一个包容性的国家。

唐朝的铸造工匠就可以想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这么宏伟的一个问题在古代匠人身上得到了解答。

元代之后,渡铁浮桥不再使用,几尊铁牛随着铁人也沉入到了黄河之下,起初这些铁牛沉在了淤泥之中,人们伸手还是可以摸到铁牛的牛角,随着时间的推移,铁牛越陷越深。

到了1989年,考古人员才根据曾经的史书开始探寻黄河大铁牛的位置,曾经在山西永济1000多平方米的河滩上打了5000多个探洞才找到大铁牛。

大家都知道铁牛有四对,共八只,为何只打捞了四只?那么已经打捞上来的四只又该如何保护呢?这样的顶级国宝到底应该如何保护才能不受损害呢?

外界有媒体问科研人员和专家应该如何保护这样顶级文物?专家给出的统一口径:不敢动,怕重蹈覆辙。

专家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国曾经出土过一件类似于黄河铁牛的铁制品国宝,但是由于保护不当,曾经的国宝已经消失了。

沧州铁狮子

这件由于过当保护而消失的国宝叫做沧州铁狮子,这尊铁狮子也是有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镇海吼。

沧州铁狮子经历了千年的风雨都没有任何的变化,依旧安然无恙地立在这里,但是被专家保护了60年之后,曾经威武霸气的铁狮子竟然不复存在。

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公园935年,整体重量约为35吨,和长城莫高窟壁画属于同等级别的文物,但是却被毁掉了。

离近观看沧州镇海吼,相传是文殊菩萨的连座,曾经的镇海吼全身毛发呈现波浪状或者卷曲状,披散至颈部和胸前。

全身附带有飘带装饰,在狮子内部还有许多有艺术价值的隶书《金刚经》,整个狮子就有很多的研究价值。

沧州铁狮子、开元寺塔、龙兴寺铜菩萨像、赵州桥,并称为河北四宝。

沧州铁狮子的铸造工艺和黄河铁牛的铸造工艺不一样,沧州铁狮子采用的是一种分层拼接手法,利用600块铁块分层铸造而成,为中国古代的冶金雕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建造的时候镇海吼是站立在泥土之中的,在嘉庆八年被大风吹倒,经历了90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重新扶起来,这个时候的狮子下巴、腹部和尾巴都已经受到了损害。

等到1956年的时候,中国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决定开始对镇海吼进行保护,由于当时中国缺少对国宝的救助和保护机制,也没有确定准确的救助经验。

听从了苏联专家的建议,觉得应该在镇海吼上面修建一个凉亭,用八角凉亭为狮子遮挡住风和雨,以减少狮子的毁坏。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镇海吼所处的位置比较低,八角凉亭遮挡住了风,让铁狮子积水之后不能迅速蒸发,而且又不通风,导致铁狮子温度过高,又有潮气。

这样的一系列操作加快了镇海口的铁锈腐蚀,于是九年之后将八角凉亭拆除。

在1961年沧州铁狮子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确认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

1984年,相关专家又为沧州铁狮子建造了一个高台,觉得可能是地面潮湿,于是为沧州铁狮子修建了一个底座,同时为了加固铁狮子,为铁狮子的四条腿部都浇灌了水泥。

这一次的灌注底将水分融进了铁狮子内部,几年之后石狮子的腿部彻底出现了裂痕,由于吊装的遗留问题,让铁狮子浑身上下出现了42处破损。

出现了裂痕,相关专家又只能为沧州铁狮子“修补”,用铁管做支架来固定住铁狮子,第二年铁管的根数直接加到了16根,用铁管来支撑住铁狮子的躯体。

想要用现代科技材料继续加固四条狮子腿,有了上次的加固水泥之外,这次他们采用了膨化系数比较小的材料,但是混合之后的材料依旧遇水出现了碰撞问题。

这个时候的沧州石狮子已经破烂不堪,没有任何的观赏价值可言,曾经的缝隙没有弥补完整,这次的修复又增添了十多处破裂缺口。

反观这四次的维修,好像都在加重对铁狮子的破坏,在两千年的时候,相关专家彻底清理了铁狮子的内部混合材料。

在2009年,沧州市政府和相关人员决定重新铸造一个新的铁狮子,经过了两年的制造,比原来镇海吼还大1.5倍的铁狮子就此铸造完成。

这次的新狮子融入了现在科学技术,预计它的寿命可以达到两千年,体重更是达到了120t,还创下了世界一次性整体浇筑最大的铁狮子。

这次新的铁狮子延续了曾经沧州镇海吼的雄姿,新的铁狮子也仿照了原来的姿势和模样并进行了修整和调整,也融入了现在艺术家们的设计。

新的铁狮子也算是延续了曾经的国家宝藏,让这个千年文物也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专家们都是出于保护文物的好心,可是由于缺少相关的救助资料以及经验才导致文物受损,所有专家们的初心都是好的。

有了这样的一个前车之鉴,让许多专家们对于群体出土的河铁牛不敢轻易进行保护,加上现在科技的技术并不完善,又该如何保护数千年的文物呢?

要知道黄河铁牛屹立的数千年间,只有风、雨、泥沙等自然条件洗礼,并没有掺杂任何的人为痕迹,那么这样的文物又该如何保护呢?

保护文物

在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每样出土的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瑰宝的结晶,现在已知出土的文物也只能算上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知的文物埋藏在地下深处。

不知道现在出土的文物们,究竟是被挖掘出来的好,还是继续埋藏在地下的好。

这可愁坏了考古人员,许多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一时间不能适应地上的空气、湿度、温度以及气候,所以出土之后很有可能会造成文物的损坏。

但是只有文物出土了,才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曾经的历史以及曾经的光辉岁月,那文物到底应该不应该出土?

拿黄河铁狮子来说,这样巨大的文物群,专家们也是经过多方考虑的。

例如,是不是应该挖掘出来?那么如何挖掘呢?需不需要为文物抹防腐层?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挖掘才能保护文物呢?挖掘之后会不会生锈呢?

多方考虑之后,对于黄河铁牛,专家只是在原有的地基基础上对黄河大铁牛进行了提高,让曾经在河床内部的大铁牛可以浮现在地面之上。

还有四只在黄河淤泥内的四只铁牛,专家对他们的挖掘进行了搁置状态,希望有朝一日,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接近于完美状态的时候,再将四只铁牛进行挖掘。

不对文物加以过多的保护,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不要因为过度的保护或者保护不当让文物失去曾经的色彩,变成人们心中的遗憾。

而且随意让人触摸,也是对黄河铁牛的另一种保护,人类的手上附带油脂,可以对黄河铁牛进行一层保护,油脂可以让铁牛始终保持光彩。

现在的黄河铁牛被保护得如当初出土一般,保存尚且完好没有出现任何的裂纹和破损,希望千年之后,子子孙孙依旧可以看到气势恢宏,造型精美的黄河铁牛。

通过触摸这些千年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大唐盛世,可以感受到老祖宗们的智慧和独具匠心,不禁感叹历史背后的厚重感。

如何保护文物也成了当下的人们话题,文化到底如何保护?

文物属于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有不同社会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物品或者物件,文物涉及的种类比较多,系统庞大而复杂,内容广泛。

按照中国的文物分类,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代遗迹,古墓葬群,古建筑石刻壁画重要遗迹等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包括艺术品,文献,手稿,资料、历史各时代物件。

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最好的保护就是就地保护,如果当地出土的文物比较多,相关部门也直接会在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博物馆。

可移动文物基本都在博物馆或者国家宝库内,有的用于展览,有的则用于研究历史文化,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单位基本都是博物馆,纪念馆或者图书馆。

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保护文物本身,更是在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

深层次的意义来讲,文物身上所衍生出来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才是更值得人们去保护的东西。

例如陶瓷,瓷器具有历史价值,从它们身上的痕迹和印记,人们可以来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对研究历史的坐标以及历史事件有了准确的时间呼应。

例如唐三彩,身上的颜色以及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让我们感受到了曾经的艺术价值,不禁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手工艺以及想象力。

例如不会生锈的黄河铁牛、秦俑出土的青铜剑,这些不会生锈的古代工艺让我们探索到古时候的科学价值。

这些在文物背后衍生出来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往往比文物还要重要。

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的事情,文物的出土也可以带动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一些文物出土,也可以开设博物馆和景区,这样也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也要注重保护文物,杜绝游客在游览观光时候的不文明现象,告诫每位游客,保护文物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保护文物这个专业,呼吁人们注重保护文物,只有尊重历史,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才可以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下去。

国家也开始注重文物保护工作,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综合利用文物来挖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用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持续输出并发扬光大。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华网: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后,一直露天放着不保护?专家:怕了

2、新华社:千城胜景|河北沧县:千年“镇海吼”狮城铁狮子

3、人民网: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利用(新时代画卷)

0 阅读:1

巧绿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