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深切的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无疑是最能尽心竭力毫无顾忌的帮助你的那个。
在和平时期如此,在战争年代也同样如此。
在革命岁月里,有一位名叫张越霞的前辈,她是博古的第二任妻子。她便用伟大的胸怀,为我们展现了母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一面。
张越霞的人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如果不是因为一场空难,或许她的后半生会完全不同。
1910年,腐朽不堪的清朝已经行将就木。内忧外患之下,盘剥更甚,百姓的生活也是惨不忍睹。
这一年,张越霞出生于浙江浦江县城北的一户贫苦人家里。少时的她,甚至因为贫困差点沦为童养媳,好在在哥哥的帮助下才得到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小学毕业后,她考入了浦江县高级小学,但由于当时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年轻的她也备受鼓舞接受了新思想,便组织和同学一起参加了斗争活动。
结果,她却被胆小怕事的学校开除了。
之后她历经坎坷,在1926年成为了浦江县蚕桑讲习所的一名教师,有了第一份稳定工作。虽然之前因为抗争而经历了被开除的事情,但她并未灰心丧气,16岁的她果断决定入党,成为了当时组织里最年轻的党员。
两年后,她凭借出色的办事能力进入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组织安排她在中央秘书处陆续担任了文印、内部交通、警卫等工作,她也成为了周恩来身边的得力助手。
1931年6月,意外突然发生。高级干部向忠发被捕后叛变,并向敌人供出了中央机关的所在地。很快特务搜查了所在地,张越霞来不及撤离,被敌人抓住。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坚守初心、守口如瓶。敌人反复讯问,实在问不出线索,又无实证,只好在保释下把她放了。
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她唯一一次牢狱之灾。
三年后的1934年11月,她再次被敌人抓住。但这次却不同了,上次敌人没有证据,无奈之下放了她;可这回有叛徒在敌人面前指认了她,可谓是“铁证如山”。然而即便如此,她仍是守口如瓶,最终她也被判7年有期徒刑。
不过又三年后的1937年7月,日寇在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动全面侵华。而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全面抗战的呼声高涨,我党也发表了关于联合抗战的决意。面对全国的批评以及张学良、杨虎城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最终被迫同意暂停内战,决定联合抗日一致对外。
作为双方合作的谈判条件之一,一些此前因为迫害而锒铛入狱的党员也被释放。而张越霞也赫然在列,在她出狱后组织随后安排她去长江局组织部担任组织干事,而该组织部的领导人是博古。
相比于其他同事,她的文字功底更好,也总能帮到博古,时间长了,两人的关系也越走越近。1940年,经过组织的批准,她和博古正式结为夫妻。
必须要提及的是,之前博古曾经结过一次婚,妻子是刘群先烈士,在刘群先去往苏联时(1939年)二人离婚,并留下了5个孩子。刘群先此后(1942年)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时候牺牲,这自是后话。
面对这份沉重的负担,张越霞却并没有拒绝,反而是任劳任怨的担负起了养育这些孩子的责任。之后,她与博古又有了儿子秦铁。
两个人养育6个孩子,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然而在1946年4月8日,一场飞机事故却改变了张越霞的一生,丈夫博古和叶挺、王若飞、邓发等重要干部从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的时候,中途飞机突然失事,坠毁在山西兴县黑茶山。
事后经过调查,得知此事是军统特务所为,博古当时只有39岁。她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下了 4000字的悼念文。
此事过去一段时间后,有同志建议她改嫁,因为当时她只有36岁,还不算高龄,改嫁并不难。而且她工作能力也很强,是一位优秀的同志,不难找对象。
但她表示博古留给她6个孩子,改嫁了孩子们怎么办。她坚决的表示,一定要独自抚养孩子们长大,让孩子们继承遗志。这份责任心让不少同志都很敬佩,大家也就不再向她提改嫁的建议了。
新中国成立后起初国家实行供给制,张越霞6个孩子的学费和衣食住费用由国家负责,生活虽然劳累但负担6个孩子也算没有问题。
但之后国家经济面临困难,无论是职工还是干部都改成了薪金制。尽管此时的张越霞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区委书记,可算来算去,工资还是没办法养活6个孩子,遑论要知道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
无奈之下,她只好去找了博古的老朋友,当时正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帮忙。杨尚昆了解情况后,当场表示烈士子弟肯定要管,于是想办法为这6个孩子申请了补助,每个孩子每个月能领到20元生活费。
后来国家又给她发了一笔稿费,这是博古生前著作译著的稿费,大约1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可在领到稿费后,她找到组织把孩子们领的生活费退了,不再领取组织上的相关补助。
她的六个孩子里除了老大秦刚因为疾病早逝,其他五个都在她的培养下长大成才,或者成为了教授,或者成为了司长、船长,她一生不仅在政府工作中作出了很多贡献,更担当起了一个母亲的责任。
1979年,69岁的张越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