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已经对军队下达命令,可以随时随地在克什米尔发起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打击,而巴基斯坦则紧急上线了一套导弹防御系统,声称要打一场全面战争。
那问题就来了,印度为啥这么冲动,克什米尔到底触及到了三哥的哪根神经?

01
这事儿,还得从那场乱哄哄的印巴分家开始说起。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和兴都库什三大山脉汇聚于此,境内也是山多地少,穷得掉渣。
它的东边是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南边是印度,西北方向贴着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懂历史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克什米尔被三大文明围在中间,免不了被大帝国频繁教育。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历史上的克什米尔也曾多次建国,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旁边帝国的一部分,由于这个地方群山环绕,交通实在拉垮,周边帝国也没心情去管它,所以克什米尔即便被大帝国收编,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气质。
二战结束后,英国非常虚,国家被打得就剩半条命,海外资产还被美国大侄子卷了。而这时,印度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大英再没能力让印度留在帝国内部了。
只不过,在独立的过程中,印度的穆斯林非常担心建国后被印度教打压,干脆放弃了联合建国,随后就爆发了人类历史最奇葩的也是最混乱的分家行动。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根据地图上弯弯曲曲的国界线,以及自己的信仰来判断应该把家安置在哪,军队也根据信仰来选择去留,大到工厂、小到桌椅板凳,双方也要分的清清楚楚。
比如,分家的时候就出现了奇葩的一幕,两边在分图书馆藏书的时候,一本字典没法分,那就K之前的字母归印度,K以后的字母归巴基斯坦,一本字典被撕成两半,没有人关心分家造成的损失,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一点也不能丢。
还有那个泰姬陵,典型的伊斯兰建筑,如果不是尼赫鲁拦着,穆斯林差点把它搬到巴基斯坦。
需要搬迁的人口超过了1500万,两边也没有什么组织管理,就这么乱哄哄的搬来搬去,果然没过多久两边就打起来了。千年积攒的宗教矛盾,在印巴的国界线上开始爆发,两伙人见面就砍,搬家搞得跟穿越火线一般,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团灭。
面对这种场面,双方政府都假装没看见,任由屠杀进行,整个暴乱持续了13个月,保守估计死了50万人。
在印巴分家过程中,有个地区比较麻烦,那就是克什米尔地区,按照蒙巴顿的分家方案,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边站队,或者干脆独立也行。
当时克什米尔的人口总数大约有400多万,其中70%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所以大部分的老百姓要求加入巴基斯坦;但印度通过控制克什米尔的议会,直接宣布该地区加入印度,这就惹毛了巴基斯坦,两边军队就打了起来。
双方军队打了1年多,伤亡惨重,但也没分出个胜负,最终还是在联合国的干预下暂时收手,不过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感觉自己亏大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也没有被解决。
1968年8月,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军在停火线上互射,随后巴基斯坦的正规军也加入战斗,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巴方打的还不错,但到了后半段,印军切断了巴军退路,造成巴军大溃败。如果不是中国果断出手,估计巴军就要退出克什米尔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巴基斯坦和中国走到了一起。
第三次印巴战争虽然主战场在孟加拉,但本质还是因为印巴在克什米尔抢地盘引起的,这场战争只打了不到一个月,印度最终将孟加拉从巴基斯坦肢解了出去,也就形成了今天个造型。
02
如今的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其中印度占46%,大概有10万平方公里;巴控37%,面积约为8.6万平方公里,剩下的3.5万在咱们手里。
从1947年到1971年,印巴为了争地盘在克什米尔打了三次,但始终没能分出胜负,克什米尔的领土争端也没有彻底解决。
而常年的战乱让克什米尔地区的不服政府武装迅速膨胀,他们常年遁隐在克什米尔的山区打游击,一旦印度国内政局不稳,他们就跑出来折腾印度政府,据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民兵和激进组织超过了十个,从业人数成谜。
印军提出的打赢2.5线战争,其中那半个就是这些盘踞在克什米尔的武装组织。
大家别小看这些农民武装,他们深得游击战法精髓,在和印度正规军的对抗中,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还经常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对印军造成杀伤,甚至还武力教育过印军的王牌“眼镜蛇”特种部队。
一旦遇到印军大规模进攻,反政府武装就往巴基斯坦那边跑,等到印度撤 退,这伙人就又跑回来,继续折腾印度军队,搞得印军非常痛苦。

这就是印度神奇的地方,从1947年立国,干到现在也已经70多年了,结果国内的不服武装还没剿灭干净。印度政府每年都要花大量经费在克什米尔山区剿匪,但效果非常一般,他们经常会遭到民兵组织的埋伏反杀,甚至被激进组织打击报复。
2019年2月14日,一名克什米尔人开着装满炸药的汽车袭击了印度安全部队的车队,造成40名印军士兵死亡,随后印军对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个村子进行了空袭,但在返航时被打下来一架战斗机。
后来的几天里,印巴双方在边界上空飙飞机,差点引发第四次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的问题非常复杂,一方面印巴是世仇,一言不合就会往死里打,至于接下来的事态如何发展?冲突会不会升级,全看天意。
而另一方面,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人口达到了1200多万,其中穆斯林超过了60%,印度教占30%,大量的分离组织常年游走在印巴边界上,搞得印军非常痛苦。
克什米尔是世界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这里集中了印巴超过50万的军队,还聚集了一群农民武装和激进组织,就像个火药桶一样,随时会引爆。
长期的战乱让克什米尔陷入循环复仇模式,各种的民兵和分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最开始他们只是在克什米尔地区活动,但这几年胆子越来越大,逐步开始对印度大城市展开袭击。
2001年,一个激进组织轰炸了新德里的议会大楼,造成14人死亡。
2008年,同样也是这个组织,10名武装分子袭击了孟买,造成174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与此同时,印度军队也在克什米尔暴力镇压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打伤、打残数百人。2019年8月还取消了克什米尔的自治权,更加激化了当地矛盾。
印度政府和军队对当地的镇压,又迫使一些克什米尔人加入激进组织,随后便展开对印军的报复行动。
这就形成了一种暴力循环。
03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既然矛盾一直存在,那为啥印度突然变得这么冲动?难道是为了一次性解决领土争端?
其实,印度这么急着“出手”,根本不是单纯为了一片土地,而是看到了一个大机会——全球产业链重构。
要知道,资金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印度俗称外资火葬场,基本就是人嫌狗不待见,如果克什米尔的各种组织再出来捣乱,那莫迪的世界工厂梦也就做不下去了。
我们都知道,随着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很多公司开始把生产线从中国搬到其他地方。
像越南、印尼这些国家,在产业链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躺赚红利。
而印度,虽然人口数量大,但口碑被自己人干的稀碎,外资进去不是持续被坑,就是割肉离场。他们在这次的全球产业链大转移中被欧美吹的很高,但实际获利很少。
所以你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线就非常有意思,万斯刚给莫迪打完鸡血,克什米尔景区就出了大的事儿,印度连调查都没调查就要猛攻巴基斯坦。
不是三哥大脑混乱,而是这里面的逻辑链太完整了。
因为外资首先要看你的国家安全,如果一个国家的安全形势这么动荡,那谁还敢拿着真金白银往里跟进?
这时候,克什米尔就成了印度的“老大难”问题。它就像是一个隐藏的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如果这颗炸弹不拆掉,印度再怎么努力想做“世界工厂”,也不可能成功。
因为,安全才是吸引外资的前提条件。
印度这次的强硬态度,不单是为了克什米尔这块土地,而是为了更大的目标——确保国内安全,稳定经济,为未来的产业链“上位”铺路。
而一旦印度成功逆袭,最担心的除了巴铁,当然还有...
所以大胆预测一下,不管克什米尔会不会爆发全面战争,未来十年的激烈对抗,大概是停不下来了。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