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仍在长期持续中,给地区带来了不稳定的局面。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调解,但该冲突仍未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依然掌握着正面战场的主动权,保持强硬的态度,展示其在地区事务中的决心和实力。
但是无论俄乌冲突以何种方式结束,都一定会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俄罗斯最终获得冲突的胜利,其可能会改变其在地缘政治上的立场,并与欧美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此举可能会减少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中对中国的重要性和关注度。
中俄双边关系深化和推进的背后,是西方持续对两国的打压和围堵。只要西方继续构成安全威胁,中俄联合就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俄伙伴关系永远不可能破裂。
中俄最大的共同利益在于应对西方挑战,然而这种局面实际上是西方国家自己创造的。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政治倾向实际上是亲近西方的,希望融入西方世界的政治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欧洲国家。相比之下,中国在当时非常弱小,叶利钦没有把宝押在中国身上,这是可以理解的。
普京同样希望与西方主要国家交好并展开合作,甚至在第一次任期内三次申请加入北约,这表明现代俄罗斯从一开始就倾向于西方。相比之下,对于中国这个东方邻居,俄罗斯并没有那么看重两国关系,俄罗斯的战略核心始终在欧洲。此外,中国的崛起也会分食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利益,这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俄罗斯的敌意。
直到俄罗斯开始意识到西方的不良意图是在北约不断东扩后,普京的态度才开始发生改变,这也导致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爆发。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还是应当做好最坏的打算,加强自身国防力量的建设,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应推动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中国可以与欧洲、北美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局势变化。
当然,西方也可能会在中国周边采取类似俄罗斯所遭受的软硬手段,中印边境和台湾问题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焦点。如果西方试图复制乌克兰的做法,无论在哪个方向上下手,都会使解放军面临双线作战的挑战。
更为关键的是,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一旦失去其支持,可能会对中国的工业和战争能力造成打击。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加深参与美国遏制中国的亚太战略之际,中国需要一个稳固的能源供应国。
因此,为了保持与俄罗斯这个重要伙伴的关系,中国必须在俄罗斯的发展建设上施加影响,只有让俄罗斯意识到与中国的合作符合其战略利益,才有可能真正打破西方的包围,开辟生存空间。
在俄乌冲突结束之际,中国也可以发挥积极的外交作用,通过斡旋和调解来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可以倡导对话和和解,推动各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和动荡。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进程。
同时,中国政府需要做好最坏情况的准备,认识到俄乌冲突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局势变化。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大自身国防力量建设,并积极发挥外交作用,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实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会倒向西方吗?
靠山山也崩,靠水水也荤,靠碾子打后脚跟
谁也靠不住,早就应该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