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福建舰第七次海试正式展开,标志着其距离服役仅剩“最后一公里”。
自2024年5月首次海试以来,福建舰以平均每两个月一次的频率推进测试,已完成舰载机起降、动力系统调试等核心项目。尽管面临外部局势压力(如英法航母部署亚太、美军舰机频繁挑衅),福建舰仍通过优化黄渤海内海保密测试环境,加速完成剩余编队协同与远海测试。
据预测,该舰有望在2025年4月23日海军节前正式入列,成为全球第二款电磁弹射型常规动力航母。
电磁弹射与J35舰载机的“双剑合璧”
福建舰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亮点在于其电磁弹射系统(EMALS)。相比美国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故障频发,福建舰通过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实现了90%以上的能源转化效率,不仅支持歼-35、歼-15T等舰载机满油满弹弹射起飞,还可兼容无人机与预警机协同作战。这种技术优势使舰载机出动效率提升30%,远超尼米兹级航母的蒸汽弹射模式。
搭载的歼-35舰载机(J-35)进一步强化了福建舰的战斗力。作为全球第二款双发重型隐身舰载机,J-35最大起飞重量35吨,作战半径1350公里,载弹量达8吨(外挂模式增至10吨),全面超越美国F-35C的6吨载弹量与1100公里作战半径。其双发设计、超音速巡航能力(2.2马赫)及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0.001平方米的隐身性能,使其在制空、对海、电子战任务中形成非对称优势。
超越尼米兹级,追赶福特级
与现役尼米兹级航母相比,福建舰在三大维度实现跨越:
舰载机规模:尼米兹级通常搭载72架舰载机,而福建舰通过电磁弹射与甲板优化,理论载机量超80架,配合空警-600预警机形成“有人+无人”协同体系。
自动化水平:福建舰采用智能航母管理系统,人员需求比尼米兹级减少30%,弹药搬运效率提升50%。
能源与维护:常规动力下,福建舰通过电磁弹射系统实现动力与电力解耦,未来可兼容激光武器等新概念装备;而尼米兹级受限于蒸汽系统,难以升级高能耗技术。
尽管在核动力、全舰电磁兼容性等方面仍与福特级存在差距,但福建舰以更低成本实现了技术跨越。例如,福特级单舰造价超130亿美元且电磁弹射故障频发,而福建舰通过模块化设计与数字化建造,造价控制更优且技术成熟度更高。
从“黄水海军”到“深蓝力量”的质变
福建舰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电磁弹射时代,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区域制衡:可有效应对台海局势与西太平洋方向的多国航母威胁,舰载机联队可控制半径600公里的海空域。
技术反哺:作为003型航母的“独苗”,其经验将直接应用于004型核动力航母研发,推动中国航母吨位向10万吨级迈进。
全球影响:电磁弹射技术出口潜力与舰载机协同作战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新质战斗力模板。
当电磁弹射与隐身舰载机成为标配,中国海军正从“黄水防御”转向“远洋控制”,为和平发展提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