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怒杀华佗,12年后世人发现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这究竟是为何?

三月爱纪录 2025-03-16 05:21:53
前言

一代名医华佗为何惨遭曹操毒手?

本来这两人一个忙着打天下,一个忙着救死扶伤,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可谁也没想到,曹操竟然铁了心要杀华佗。

直到华佗死去十二年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决策有多对,曹操这步棋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更深的心思?

一、头疾难缠神医降世

曹操这人一辈子都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东征西讨脑子就没闲下来过,可能就是操劳过度,年纪轻轻就落下了一个头痛的毛病。

这头痛发作起来那是真要命,几乎每次大战,这头痛都如影随形,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脑袋却像炸裂一样疼。

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头痛病真能要人命,普通感冒都可能死人,何况是曹操这种顽固性头痛,为了治病,曹操也是遍访名医。

听说哪里有名医,立马派人去请,像曹洪在徐州听说有个医生医术高明,赶紧给曹操弄来,结果庸医就是庸医,看了半天,支支吾吾说是曹操杀孽太重,治不了。

这理由也是够奇葩,曹操当然不信这套,挥挥手放人走了,但庸医治不好病是真,反而曹洪因为这庸医耽误事,一生气把人给砍了。

后来曹操又听说五斗米教里有不少懂医术的方士,据说还有奇方能治疑难杂症,曹操病急乱投医,立马下广招五斗米教的人。

甚至还放出话来,谁能治好他的头痛,赏钱封地,甚至还能世袭侯爵,这条件说实话,相当诱人了,果然来了一堆方士,结果各种偏方试了个遍,还是没用。

这些方士也没辙了,只能劝曹操少操心,多休息注意饮食,自己慢慢克制,就在曹操被头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神医华佗出现了。

华佗这人医术那是真厉害,当时关羽被毒箭射伤胳膊,毒都渗到骨头里了,一般医生早就束手无策了,华佗来了看了一眼就说:毒入骨髓,得刮骨疗毒。

关羽二话不说,直接让华佗动手,自己一边下棋一边让华佗刮骨头,愣是眉头都没皱一下,最后果然治好了。

曹操听说华佗这么神,那真是眼前一亮,赶紧把华佗请来给自己看病,毕竟命才是最重要的,什么侯爵赏钱,都不如能治好头痛实在。

二、需要开颅枭雄生疑

华佗给曹操仔细检查了一番,确诊是头风,也就是慢性头痛病,然后华佗语出惊人,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的治疗方案,那就是开颅手术。

打开脑袋把病根子挖出来,然后再缝合,这方案在现代医学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那绝对是石破天惊的想法。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人体内部的认知还非常浅薄,更别说动脑袋这种大手术了,开颅在当时的认知里,那几乎等同于要人性命。

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军事家,华佗这猝不及防地说出这么一个骇人听闻的方案,曹操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惊喜,而是惊恐和怀疑。

他肯定会想:这华佗是不是要害我,是不是袁绍、刘备派来的奸细,想借着治病的名义,把我脑袋打开,然后趁机杀了我?

毕竟曹操的地位太重要了,他是军队的灵魂,曹魏集团的核心,一旦曹操有个三长两短,整个曹魏集团都会受到巨大震动。

在那个你死我活的乱世,政治斗争往往是你死我活,容不得半点马虎。曹操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的安全和政权的稳定。

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他怀疑华佗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开颅手术在当时太超前了,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

一个身居高位、时刻面临政治斗争的枭雄,面对如此匪夷所思的治疗方案,第一反应是怀疑和自保,这或许是人之常情。

虽然放在现代医学角度看,这完全是对医学进步的误解和扼杀,但历史人物的行为,终究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理解。

三、十二年后顿悟真意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最终没有接受华佗的开颅手术,而是把华佗给关了起来,还给杀了。

曹操杀华佗,背负了千古骂名,大家都说他多疑、残暴、不识人才,这顶多疑的帽子,曹操戴上后就再也没摘下来过。

民间甚至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华佗其实是想借着给曹操治病的机会,要挟曹操给自己封官。

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华佗本来就是个淡泊名利的人,陈珪原来推荐他为孝廉,华佗都推脱了,可见他不是那种热衷于当官的人。

他选择当医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更看重医术救人,而非功名利禄,真正让曹操下定决心杀华佗的,恐怕还是政治上的原因。

而过去了十多年后,后人慢慢理解了曹操当年杀华佗的用意。

一方面是通过杀华佗来震慑人心,连神医这样的人,曹操说杀就杀,毫不手软,这是在告诫所有人,谁敢不听自己的话对他不忠,哪怕是神医,也照杀不误。

在那个乱世,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杀一儆百,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杀华佗或许也是为了防范潜在的威胁,华佗医术高超,名望很大,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这种高威望,在统治者看来,有时候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像华佗这种不愿为官、不服管教的能人异士,疑心重的曹操,难免会感到不安,与其留着一个潜在威胁,不如先下手为强,彻底铲除。

四、功过论断镜鉴曹操

平心而论华佗的医学成就很高,“医者仁心”四字,华佗当之无愧,他留下的医学遗产,至今仍是医学宝藏,泽被后世。

说完华佗再来看看曹操这个人,历史舞台上的曹操,既有“奸雄”之名,亦有“英雄”之誉。

不可否认,曹操在统一北方,发展经济,广纳贤才方面,的确功绩卓著,但其性格中的多疑猜忌,以及决断时的狠辣,也为他的人生带来很多非议。

单看杀华佗一事,后人往往把曹操简单粗暴地归为“弑杀”“残暴”之辈。

但若细察史书,就会发现曹操的“杀”和“不杀”,并非全然出于一时喜怒,实则暗含更深层次的考量。

就拿魏种这事来说,更能窥见曹操性格的复杂性,魏种此人曾因品行端正被曹操赏识,被举荐为孝廉,可见曹操对其印象颇佳。

世事难料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兖州城内的叛军发生叛乱,魏种竟也背叛了曹操,投向了叛军。

得知消息后,曹操怒火中烧,放出狠话,一定要抓住魏种,把它斩首示众,以泄心头之恨。

后来曹操平定张杨旧部,魏种果然作为俘虏被押解到曹操面前。本以为魏种必死无疑,谁知曹操见到魏种后,怒气竟消了大半。

他不仅亲自为魏种松绑,还请他入座,曹操非常真诚的对魏种说,当年举荐他是看中他的才能和人品,兖州叛乱时,他身不由己,曹操表示理解。

更让人惊讶的是,曹操话锋一转,认为当前黄河以北的形势,河内郡太守的位置至关重要,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而魏种就是最佳人选。

两相对比更能看出曹操这个人性格里很有意思的一点:在曹操眼中,华佗的“不服”更多的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一种难以掌控的因素。

而魏种的背叛,在曹操看来,或有情势所迫的成分,且魏种的才能,在平定叛乱后,重新为己所用,更有战略价值。

所以说不能因为曹操杀了华佗,就简单地把他定义为嗜杀的暴君,他的“杀”与“不杀”,背后原因很多。

透过曹操华佗、曹操魏种的故事,或许能更立体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

信息来源

魏种叛变,曹操不杀而续用:曹操的识人爱才 上游新闻 2024-12-10

曹操杀华佗留骂名:真实原因并非因为多疑 岳阳网 2017-05-11

0 阅读:0

三月爱纪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