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未来产业,山东比任何时候都着急。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山东接连出台元宇宙、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氢能、磁悬浮等产业政策或发展规划,支持产业发展。
密集出台政策的同时,山东省委书记林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着重强调山东未来产业发展:
要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产业,实施一批前沿技术攻关项目,超前布局、抢占先机。
山东如此迫切发力未来产业背后,还是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焦虑。
在全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过去五年里,山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东、江苏、浙江相比,山东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滞后,尤其在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火爆赛道,山东都没有太大存在感。
以过去五年四省产量增长前十位的工业产品为例,山东仍停留在建筑、化工等传统产品领域,而广东、江苏、浙江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品产量则迎来跃升,成功实现高质量转型。
更进一步看,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也决定了人才的吸引力度。
这也是当下山东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人口增速放缓的症结所在。
1
整体来看,山东未来产业布局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在能源领域,向氢能、核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延伸。
根据山东省发改委2023年底公布的15个未来产业集群,能源相关的便占到了7个,涉及氢能、核能、储能、碳捕集等细分领域。
并且,这些产业大部分都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已有项目在山东落地。
比如,在核能领域,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已建成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烟台引进了国家电投核能总部及清洁能源研发中心、中广核5GW异质结电池、国电投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储气系统等一批央企核能项目。
在碳捕集领域,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为我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项目已于2022年8月运行,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
被称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钙钛矿,是山东押注的又一新能源赛道。
据今年1月山东出台《关于推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具备规模化(百MW级)制备高效率、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力;到2027年,形成具有较强协同效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设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条,具备大规模(GW级)制备高效率、平米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能力。
从全省布局看,青岛已集中了全省大部分钙钛矿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四方思锐、高测股份、宇霆光电等企业在产业化方面已有所规划和布局。
二是在山东的优势重工业领域,向磁悬浮、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高技术环节延伸。
以磁悬浮产业为例。随着国内高铁和轨道交通市场趋于饱和,山东轨道交通产业近几年遇到增长瓶颈,在此背景下,加速磁悬浮产业发展将为山东轨道交通产业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1年7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已在青岛成功下线,意味着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实现自动驾驶及低速运行,迈入技术理论研究向工程应用转化的关键窗口期。
根据山东省《支持磁悬浮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措施》,尤其指出磁悬浮产业应用,包括加强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推动磁悬浮产品在更多领域应用等。
向高技术环节延伸的同时,山东还将目光转向了制造业核心设备——工业母机。
根据《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到2025年,山东将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船舶海工、航空航天、核电等重点领域打造2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实现国产工业母机成套、成线、成规模示范应用,带动全省工业母机规模快速增长,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到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超过850亿元。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关键的一体压铸技术领域,济南二机床大型冲压线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据大众日报报道,济南二机床研发的国产首条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铝合金压铸零件自动化加工及装配线,去年已在宁波吉利汽车极氪工厂投入使用,产品性能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零的突破”。单条线体配置4台加工设备并行加工,可以满足年产20万辆汽车产能需求。
而且,特斯拉等一大批国外车企,用的都是济南二机床的大型冲压设备。
三是前瞻布局元宇宙、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
与在能源、重工业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相比,围绕具有颠覆性、前瞻性技术创新的未来产业布局,是山东更大的挑战。
目前来看,山东已在空天信息、商业航天、虚拟现实等赛道形成优势。
比如商业航天领域,烟台企业东方空间于今年1月成功发射“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成为全国第6家成功发射火箭的商业航天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同样于今年1月引进了一家商业航天公司,陕西智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迁址济南高新区,并更名为济南智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济南已聚集空天信息企业60余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并成功发射多颗“山东元素”卫星,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三个重要领域全面布局。
虚拟现实领域,山东正以歌尔为龙头,全面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入口。
2023年9月,总投资100亿元的青岛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完成交付,项目产能为年产2500万台智能整机和5000万只光学模组,应用于智能穿戴及周边智能终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智能家居、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领域。
2
客观地说,无论是当前的未来产业,还是此前布局的新兴产业,山东目前面临的一大尴尬是:
局部或单个企业尚有优势,但整体产业集群明显逊色于广东、江苏、浙江。
透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看,2018年-2022年,山东增幅前十的工业产品是灯具及照明装置、混凝土机械、打印机、合成橡胶、商品混凝土、纸制品、家具、大型拖拉机、化学农药原药、纯苯,全部为传统产业产品。
不过,这也不能全部归因为山东新兴产业弱,而是传统产能的确在拉动山东经济增长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018年,山东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导致2018年山东传统工业产品产量大幅下滑,不少产品产量几乎跌回2010年水平。近几年,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战略地位被大力提及,山东开始扩充传统产能,相关产品产量增幅较大。
而根据2023年山东统计年鉴列出的主要工业产品,只有半导体分立器件属于新兴产业,产量五年增幅80.77%。
此外,2021年山东集成电路产量有37.99亿块,但2023年山东统计年鉴未再列出2022年集成电路产量。
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在新兴产业领域早早布局,相关产业全面爆发,产品产量迅猛增长。
比如广东,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智能电视产量五年增幅分别为891.85%、245.22%、41.64%、23.39%、31.8%。
江苏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增幅为270.25%、202.5%、78.02%。
浙江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增幅为1042.5%、607.05%、472.68%、196.91%、133.01%。
整体来看,三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再深入分析,三省的产业发展脉络不尽相同。
如新能源汽车领域,汽车制造第一大省广东,既有比亚迪、广汽等龙头车企成功转型,又培育出造车新势力小鹏,使得广东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一骑绝尘。
江苏引进了理想,公司目前已成功交付60万辆整车,高居新势力之首。以此推算,理想汽车至少贡献了江苏七成的新能源汽车产量。
浙江同样有吉利这一老牌车企,以及合众、零跑等造车新势力,再加上宁波不错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让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产品锂离子电池,产量也迎来大增。据了解,比亚迪弗迪电池、欣旺达、天能锂电等均在浙江落地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集成电路领域,广东依托下游电子产品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等场景应用优势,发力车规级芯片、工控芯片等领域。
粤芯半导体园区
如广东最大IDM晶圆企业粤芯半导体,公司从消费级芯片起步,延伸发展至工业级和车规级芯片。
江苏发挥利用外资优势,引进一批外资芯片项目。
最具代表性的是SK海力士项目,自2005年落地无锡以来,SK海力士在无锡投资已超百亿美元。
浙江则借助国资力量培育集成电路产业,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如绍兴引进的中芯集成项目,背靠中芯国际与绍兴国资,中芯集成在短短五年间迅速发展成中国大陆排名第一的MEMS代工厂,并于2023年5月登陆科创板。
3
随着全国全面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力未来产业,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如何谋划呢?
梳理发现,上海未来产业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领域,布局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通用AI、量子科技、6G等16个细分赛道。
北京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
广东重点发力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产业集群,布局新一代网络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空天装备、深海装备、深底装备、基因技术、细胞治疗、合成生物、脑科学和类脑研究、AI+医药等领域。
江苏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虚拟现实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
浙江优先发展未来网络、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合成生物、未来医疗、氢能与储能、前沿新材料、柔性电子9个产业,探索发展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变及核技术应用、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智能仿生与超材料6个产业。
可以发现,各省市未来产业布局都包括新能源领域。
此外,未来产业源自前沿重大科技创新或技术突破,往往基于国家实验室、重大科研平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布局。
比如上海与北京的未来产业布局,与上海三大国家实验室张江实验室(光子科技)、临港实验室(生物医药及脑科学)、浦江实验室(人工智能),以及北京三大国家实验室怀柔实验室(能源科技)、中关村实验室(网络信息)、昌平实验室(生命科学)聚焦方向密切相关。
浙江探索的可控核聚变及核技术应用,而浙江大学已于2006年成立联合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成立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
山东同样有国家实验室布局,比如青岛崂山实验室聚焦海洋科技领域;济南携手合肥实验室成立了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是济南发展量子科技的主阵地。
据了解,济南量子产业经过一系列先导布局,已构建起“量子+”产业生态圈,形成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全领域布局。
根据规划,济南力争到2035年实现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领域大规模商用,量子信息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
希望能加速追赶吧,目前的力度和效果仍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