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甘地的顶级赞誉背后,究竟有多少水分?其禁欲实验,为何会失败?

甘地被印度人尊称为圣雄,甚至其他国家很多人也这么称呼他,是对他一生投身于印度独立事业的一种肯定。但随着越来越多关于甘地的

甘地被印度人尊称为圣雄,甚至其他国家很多人也这么称呼他,是对他一生投身于印度独立事业的一种肯定。

但随着越来越多关于甘地的史料被挖出,大家发现他的形象并不像印度人传说的那么完美。

甚至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所谓的圣雄称号也是名不副实的,认为不过是机缘巧合之下才成就了他的盛名。

而对甘地伟岸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执着一生的禁欲实验。

他自己认为实验很失败,在旁人看来也是失败的,但这两种失败却有不同的意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实验过于大胆和离谱

甘地禁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印度本来就有这种苦行僧式的修炼文化。

甘地作为深谙印度文化,信奉印度教的哲学家、思想家,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而导致其下定决心这么干的直接原因,在他老婆身上。

一说是他父亲去世时,他却跟妻子行房,有亏孝道。感到莫大耻辱的甘地于是下定决心禁欲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甘地的妻子是个文盲,而甘地则是个知识分子,还出国留学,跟妻子没有共同语言。

正是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才产生了后来对甘地禁欲实验的不同看法。

这个禁欲实验很简单,就是找女人给他沐浴、按摩乃至同寝,看自己能不能把持得住。

从三十多岁开始搞这种实验,一直到晚年还在搞。

晚年的时候,甘地甚至找来了自己的侄孙女做实验,这也是后来被人们主要诟病的一点。

这个实验成功了吗?甘地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因为甘地的目标是为了锻炼自己,达到完全不产生欲望的境界。

甘地坦言直到晚年,依然会产生生理欲望,也就等于变相承认了自己实验是不成功的。

想想也是,生理欲望这东西是人的基本欲望,根本不可能去除。

这个实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但甘地受宗教文化影响,估计是不相信的。

其他很多人也认为他没有成功,但我为什么要说这两种失败是不同的?

准确的说,甘地所说的失败,与后来人所说的失败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现在的人们说起甘地禁欲实验,不仅是嘲讽他无法消除生理欲望,更是认为他荒淫无度。

更有甚者,认为他只是打着禁欲实验的幌子来行苟且之事。

这样一来,甘地的道德形象不仅不完美,简直就是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这也与我上面说的两种禁欲的原因是相对照的。

认同他是因为父亲去世才决定禁欲的,一般不会认为他做了荒淫无度的事。

而认为他是因为嫌弃妻子才禁欲的,就认为他禁欲是假,借禁欲之名发泄欲望才是真。

但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还没有哪一点可以证明后一种说法是成立的。

最起码并没有哪个接受过禁欲实验的女人表示受到了甘地的侵犯。

包括甘地的侄孙女,在后面评价甘地的时候,从没有说过甘地有过什么不好的行为。

而她对于这位长辈也一直充满敬意,所以我个人认为,甘地的禁欲实验固然是荒诞不经的,但也不足以推翻甘地的形象与地位。

而且甘地的禁欲实验虽然非常出名,甚至成为了关于他不可不谈的话题,但甘地一生并没有花费太大精力在这上面。

他的主要工作与成就还是在政治方面,即帮助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走向独立。

他被尊称为圣雄也同样是因为这一成就,绝不是因为所谓的禁欲实验。

所以我们要看他这个圣雄的名号到底有没有水分,必须从甘地的政治成就入手。

只要搞清楚,甘地的政治运动跟印度独立之间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有多大的联系就行了。

圣雄名不虚传

甘地的政治思想用六个字就可以概括,即世人所熟知的“非暴力不合作”。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翻译虽然简洁,却不容易弄懂。

特别是第一次接触的人,搞不好会理解为“你不对我使用暴力,我就不跟你合作”这种不合逻辑的意思了。

而要理解它真正的含义,必须把它拆成两部分,即“非暴力”和“不合作”,这是两个纲领。

用白话说就是,不使用暴力手段,但拒绝跟当局妥协。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有些难以理解的。

中国古代的底层百姓被统治阶级剥削到顶点时,一定会有人揭竿而起,使用暴力手段。

从没有没有过不使用暴力手段就能让当局退让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看到甘地用这种方式领导印度走上独立道路时,就感觉很假,或者就是背后另有玄机。

比如有人就通过种种资料分析出了一个阴谋论,那就是这一切其实都是英政府在背后推波助澜。

而甘地也是与英政府达成了某种协议,一起忽悠了印度底层民众等。

也就解释了英国为什么这么轻易就放弃了印度,可惜这种说法站不住。

第一因为甘地领导政治运动时,造成的声势使得全世界瞩目,无数聚光灯打在甘地身上。

如果他真与英政府有所勾连,或者有言行不一之处,一定会被人翻出来。

但时至今日,除了少数人的阴谋论之外,没有人怀疑甘地的所作所为是在做戏。

第二是这种阴谋论的逻辑说不通。英国是绝不愿意放弃印度的。

印度有庞大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是女王王冠上最亮的一颗珍珠。

如果不是甘地领导的政治运动打击到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人绝不会同意印度自治。

英国人如果真愿意让印度自治,为何还要费劲巴拉地把印度分成三块呢?

两边是巴基斯坦(后来其中一块独立为孟加拉国),中间才是印度。

事实上,甘地究其一生都在尽力维持印度的完整和统一,他自己本人也因此而丧命。

总有人喜欢拿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思想去生搬硬套到印度身上,好奇为什么他们不采用暴力手段,像中国人那样驱逐外敌呢?

在这些人看来,只有用武力征服敌人,才称得上圣雄。而甘地,即使他有些成就,但不肯使用武力,实在难以称个“雄”字。

甘地思想有局限

但如果了解印度殖民历史就会发现,印度人并非没有组织过武力反抗。

在印度大地上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起义,但还是被英国人镇压了。

归根结底,武力道路在印度走不通,在被殖民之前,印度已经很久没建立统一的王朝了。

反而是不断地被外来者征服,国内的种族、宗教、思想等都非常芜杂,很难做到统一指挥。

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是当时最适合印度人反抗的道路。

其实大家也有些误会这个“非暴力”的内核,不使用暴力可不代表不反抗。

事实上,甘地领导的政治运动,除了暴力革命外,几乎用尽了其他一切可以用的手段。

包括组织工人罢工游行,到政府门前静坐或者喊口号,拒不执行殖民政府颁布的法令等等。

不要觉得这些没有用,实际上殖民政府非常头疼。

英国殖民印度是为了挣钱,他们需要印度人工作,因为他们不可能从本土调工人去,太不划算了。

所以如果印度工人都撂挑子不干了,英国利益就受损了。之前没有甘地的时候,英国人可以杀几个人,以儆效尤。

但现在来了个甘地,他把人组织起来,灌输反抗的思想,这时候英国人杀人就不好使了。

因为人一旦被组织起来,就有了主心骨,不会轻易动摇了。

所以在后来的反对英国提高盐税的“食盐进军”活动中,我们得以看见壮观而惨烈的一幕。

甘地带领一千多人号召民众到海边煮盐,即使英国警察对游行队伍棍棒相加,不断有人倒下,却没有一个人反抗,也没有一个人后退。

眼见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殖民者终于感到恐惧了,最终对此事做了让步。

所以说,甘地的政治运动是印度民族独立的关键,他撑得起“圣雄”二字。

他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只适用于印度那个环境。

二战期间,他曾建议蒋介石不要抵抗日军侵略,任由日本人杀戮。

等日本人杀怕了,自然就不敢杀了。这就是在胡说八道了,中国跟印度不一样,英国人跟日本人的需求也不一样。

英国人到印度是挣钱的,所以不愿多杀人,可日本人来中国就是来杀人的,中国如果不抵抗,百分百会被日本人杀光。

不过这是因为甘地对中日之间的形势并不了解,所以才说出了离谱的话。

就像我们有些人,不了解印度文化,也就不能正确看待甘地的思想。

结语

甘地成功让印度拜托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英国也怀恨在心,临走的时候把印度分成两个国家,后面变成三个。

这对于一生追求印度民族大联合的甘地来说,无疑是个最大的打击。

由于他主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和平共处,所以遭到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而死。

我觉得我们不该嘲笑甘地的不使用暴力的主张,因为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面对压迫都选择忍让。

而甘地只是不使用武装斗争罢了,最起码他敢于通过其他手段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总强过连争取都不敢的人。

作者:山海编辑:山海“司右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