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选择自杀,与其说是被赵高的假圣旨欺骗,不如说是他对父亲的误会太深了。
焚书坑儒,扶苏直谏被罚长城戍边扶苏,嬴姓,名扶苏,秦始皇嬴政的长子,出生年月不详,据史料推测,他的母亲应该是一名楚国人。
扶苏的名字起的很有意思,取自《诗经》中一首经典的民间情歌——《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约会时与爱人打情骂俏的场景。从以上可以得知,嬴政在年轻的时候大概和扶苏的母亲有过一段美妙浪漫的爱情故事。
而取名扶苏则是有参天大树和栋梁之材的寓意,这从侧面看出,嬴政对扶苏寄予厚望,和扶苏母亲感情也不错,那么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对扶苏母亲事迹的记载呢?
在这里先挖个坑,稍后解读。
扶苏稍稍长大懂事后,嬴政为他找来当时很多学者教授其文化知识,不仅学习法家,还博取儒家经典,同时教其骑射弓马,可谓倾注大量心血。
在嬴政统一六国之初,对待诸子百家的态度相对开明,秦朝社会还延续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以嬴政愿意让扶苏接触更多的流派,以扩大其视野,小扶苏也很争气,学问日益精进,史料记载其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渐渐的,在朝中有了一些声望。
然而随着社会逐步稳定,儒家和法家在价值理念和治国思维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儒家很多代表人物抨击嬴政的集权政策。
公元前213年,儒家领袖淳于越更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质疑批评嬴政的郡县制。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稳固统治,嬴政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烧大量儒家经典诗书,第二年又因方士亵渎诽谤他,下令坑杀460余名方士儒生。
就在嬴政稍稍松口气时,扶苏却站出来为儒生们说话: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此话对嬴政的杀伤力可谓不浅,要知道秦国得益于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变法实现富强,自秦孝公以来,在秦国历代君主的努力下,终于得以兼并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更是奉法家为治国信条,如今自己最器重的儿子竟然离经叛道,这是嬴政不能容忍的。
在他看来,儒家那一套玩意了解一下就行了,还当真了,真正打仗斗争还是靠法术诈力。要是信儒家的理念,大秦的虎狼之师岂不是都成了软脚虾?
可扶苏偏偏被忽悠当真了,一生铁腕冷酷的嬴政不会允许自己的儿子太过仁厚柔软。
恨铁不成钢的嬴政一怒之下把扶苏贬到北方边境上郡大将军蒙恬的军队中,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入侵。
父爱深沉,千古一帝对身后事的周密安排嬴政的做法表面上是惩罚扶苏,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培养及保护扶苏的良苦用心。
对于嬴政的用意,扶苏也许不清楚,但蒙恬却心如明镜。
蒙恬,出身军功世家,他的祖父蒙骜早年投靠秦昭襄王,攻打韩、赵有功,官至上卿。
父亲蒙武任秦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与当时秦国声名最显赫的王翦联手灭掉强大的楚国,为嬴政统一六国立下功勋。
蒙恬自幼熟读兵书,胸有韬略,公元前221年参与灭亡齐国,并被拜为内史。
前215年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从此镇守北疆,修筑长城,震慑匈奴。
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掌管中枢机要,外出陪秦始皇同乘一车,居内则侍从嬴政跟前。
在当时,蒙氏家族效命秦王室四代,到蒙恬兄弟这里,恩宠威望已到巅峰。
蒙恬镇守边疆,掌握帝国最精锐的部队,深受嬴政信赖,蒙毅侍奉帷幄,贵为朝廷重臣,同样受到嬴政宠信,兄弟二人一内一外,朝廷将相莫敢与之争锋。
嬴政为扶苏安插两个手握军权、德高望重且忠诚度极高的心腹重臣,其用意不言自明。
他希望扶苏能够拉拢蒙氏兄弟为己所用,有蒙恬的支持就等于将三十万最精锐的雄兵据为己用,以此为日后上位铺路。
同时嬴政将扶苏外放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躲避政治风雨和朝廷暗算。
扶苏宅心仁厚,论手腕和杀伐果断远不及乃父,嬴政正是看出扶苏这一弱点,才希望他去边疆磨炼心性。
将来咸阳一旦有变,扶苏既能保证人身安全,又有足够的实力重新夺取政权。
可以说,嬴政派扶苏到蒙恬身边是极高明的一招,作为一名父亲,一名君王,他安排好了所有身后事,威严冷酷的背后是对长子深沉厚重的爱护。
只可惜他机关算尽,事情的发展还是出乎了他的既定轨道,最终他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一道假诏书,扶苏为什么乖乖自尽都不相信有诈公元前210年7月,嬴政巡游天下至沙丘时病重离世。
嬴政生前对死亡充满恐惧,他无数次派遣方士寻找长生不老药,纵使多年来探求无果,依然对自己的身体抱有信心,可没想到生命的终点来的如此之快。
沙丘,这个充满悲凉的北境之地,八十年前战国最伟大的雄主赵武灵王病逝于此,如今嬴政也没有摆脱沙丘魔咒之宿命。
在嬴政的心中,再无可牵挂之事,他这辈子父亲早逝,母亲淫乱后宫,兄弟反叛,也未立皇后,亲情爱情都是浮云,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但即便如此,嬴政心中也有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他的长子扶苏,他相信经过这几年的锤炼,扶苏已具备接掌帝国的能力。
嬴政拖着沉重的身躯,用尽最后的力气爬起来,令赵高写好遗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紧回咸阳继承帝位。
可惜上天不再给这位千古一帝一丁点时间,遗诏封好,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嬴政便撒手人寰。
然而机关算尽,百密一疏,嬴政没有意识到他身边的赵高是一条潜伏多年的毒蛇。
嬴政刚咽气不久,赵高便伙同丞相李斯和皇子胡亥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另修一封诏书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尽。
当使者将假诏书送至上郡,扶苏看到后先是哭泣,然后就准备自裁。
看来扶苏经过这几年的打磨,脾气心性倒是一点没变,顺从柔软的令人心疼,不知九泉之下的嬴政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倒是蒙恬老道许多。
他阻止扶苏并对诏书提出质疑,他给的理由是陛下在外巡游,还未立太子,眼下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公子你负责监督,天下安危系于一身!
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就想自杀,其中必然有诈,至少应重新请示,等确认之后再死不迟!
可扶苏这个一根筋的性格哪里肯听,父亲叫儿子死,哪有不死的道理,根本无请示的必要,然后便自杀身亡。
蒙恬在此后不久也被逼自杀,嬴政苦心安排的一手好牌就这样被赵高一伙轻松瓦解。
看到这里,问题来了,手握重兵的扶苏为什么不做任何反抗就匆忙自杀呢?或者至少辨别一下。
要知道像后世的汉武帝巫蛊之祸,唐代玄武门之变,明初靖难之役,康熙九子夺嫡,涉及皇位之争哪一个不是血雨腥风!
原本充满悬念的皇位继承就这样被迅速摆平,顺利的有点出乎意料。这里的原因一共有两个。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扶苏和蒙恬接到诏书时根本不知道嬴政已经去世,精明如蒙恬也以为嬴政是被身边奸佞之人蛊惑。
多年来,嬴政以强硬铁腕震慑朝堂,文臣武将莫敢不从,对始皇帝的畏惧早已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
在畏君如虎的心理驱使下,他们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敢忤逆嬴政的意思。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扶苏的出身,这就牵扯出秦国长期以来阴云不散的楚国外戚集团。
我们前文说过,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但他的母亲在秦史中竟毫无记载,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是被针对性的删除了。
为什么会被删除呢?
这就要追溯秦国往期历史了,从嬴政的曾祖父辈秦昭襄王时期,楚国外戚势力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存在。
从宣太后到华阳太后都是楚国公主,尤其是宣太后,在秦昭襄王执政的几十年里,政权被她和两个族弟魏冉和芈戎把持。
昭襄王死后,华阳夫人凭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把嬴政的父亲异人推向秦王王位,此前为了表示对华阳夫人的忠心,异人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子楚。
公元前259年,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华阳夫人以祖母身份摄政。
为了巩固楚系势力,加之秦王婚配往往由其母族选择同宗亲的女子,出身歌姬的赵姬,也就是嬴政的生母是没有这个权力的,所以嬴政的王后很有可能是华阳夫人指定。
比如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国人,便为武王寻找魏国宗室之女,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为楚国人,那么昭襄王便迎娶楚国公主。
扶苏作为嬴政的长子,显而易见,嬴政的王后就是扶苏的母亲,是一名来自楚国的公主。
嬴政亲政前长期依赖楚国外戚,比如昌平君就曾帮助嬴政平定嫪毐之乱。
不过随着嬴政掌控权力,这些楚国外戚势力也就销声匿迹了,尤其是他的王后,不仅没有记载,仿佛没有出现过一样,不难想象,嬴政大概率对楚系势力进行大规模清洗。
从最早的嫪毐之乱到吕不韦摄政,嬴政饱受外戚之苦,至于盘踞上百年的楚系集团,必欲除之而后快。
随着楚系势力的倾覆,扶苏受到牵连被发配北疆监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捋顺,现在的逻辑很清楚,嬴政在华阳夫人的支持下继承王位,华阳夫人做主为嬴政迎娶楚女,嬴政与楚女生下长子扶苏。
后来随着嬴政亲政,为夺回权力,将楚系外戚连根拔起,所有有关楚国外戚的影响和资料全部删除。
扶苏深受母族影响,长期生活在阴霾恐惧中,被发配上郡,扶苏想当然的理解为彻底失去父亲的信任而被驱逐。
当赵高和胡亥近水楼台,假传圣旨,扶苏却误以为自己是那个最后被清洗的对象,草草结束自己的性命。
可惜扶苏哪里知道千古帝王的深沉,如果真的想除掉你,不可能让你长期参与朝政,更不可能让你去做三十万北境军团的“政委”,还把你交到最得力的心腹大将蒙恬身边。
也许是扶苏的童年是灰色的,所以他看待周围的一切也是灰色的。
可能在他看来,将他发配戍边就是将他踢出朝局,带胡亥巡游,就是昭告天下,接班人的位置已经明确。
所以说,扶苏选择自杀,与其说是被赵高的假圣旨欺骗,不如说是他对父亲的误会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