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皮科创新故事】张福仁教授:破译麻风“密码”,为皮肤科学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桐乐说健康 2024-11-22 02:10:11

当今医学领域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更迭,中国医学力量的崛起,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无数专家学者不断突破、勇于探索的见证。特别是皮科领域,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涌现出多项创新成果。

本报特别推出“领航创新——讲好中国皮科领域创新故事”专栏,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开创者的世界,聆听他们的科研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怀与智慧。在这里,您将看到皮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它们如何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从梦想变为现实。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张福仁教授,听张教授为我们讲述他和团队的科研故事。

专家简历

张福仁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原副校(院)长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

皮肤病性病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2024-)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会长(2020-)

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2022-)

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0 第一完成人)

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

专业领域:致力于麻风皮肤病防治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科技部一带一路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支持下牵头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系统揭示了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科学发现在国内外的转化应用加速了“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目标的实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除麻风危害的进程;此外,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重症银屑病和罕见皮肤病领域也做出了原创性贡献,部分发现被写入国内外教科书和诊疗指南。

“预防麻风,治好麻风,这是我做的2件事”

22岁那年,张福仁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工作。“那时谈‘麻’色变,谁不害怕?”他回忆道。然而,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走进了麻风村,直面那些长期饱受痛苦和歧视的麻风患者。他开始思考:麻风病能否预防?能否尽早诊断?

带着这些困惑,全职从事了两年麻风防治工作的张福仁于1987年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麻风防治专家叶干运教授、皮肤病专家邵长庚教授和靳培英教授学习,199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他没有选择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也没有出国学习,而是回到了他职业生涯的起点——山东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重操“旧业”,从事麻风皮肤病防治研究工作,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解决麻风防治的卡脖子难题,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学科发展,建设皮肤病医院。

麻风防治的现场经历使张福仁观察到2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尽管麻风是传染病,但麻风防治人员都未感染过;二是约1/4~1/3麻风患者有家族史。“麻风发病的内因是什么?与遗传有关系吗?遗传基因和风险靶点在哪里?”他问道。

张福仁教授带领团队对此开始了探索和研究。9年时间,他们的脚步遍及全国,最终收集了近40000份麻风和正常对照的生物标本。2009年12月,张福仁教授牵头国内外合作者关于麻风遗传易感性研究的第一篇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引起极大反响。张教授表示,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麻风的传统认知观念,改写了教科书关于麻风的定义,“人群中99%以上的个体接触麻风分枝杆菌后不会被感染,只有不到1%的人接触麻风分枝杆菌后经一定的潜伏期才会发病,发病者存在固有和获得性免疫遗传缺陷,这些缺陷导致麻风分枝杆菌不能被宿主免疫细胞所杀灭,从而导致麻风的发生”。该研究结果对于消除千百年来公众对麻风传染的恐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被列为2010年中国科学界十大研究进展内容之一。基于上述研究,目前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实现对麻风的风险预测。

在治疗麻风病的过程中,氨苯砜作为特效药,曾一度被称为“赌命药”,因为它在治疗的同时,有1%~3%的人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即氨苯砜综合征(DHS)。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与其他人有何不同之处?张福仁教授再次提出了问题。

张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发生DHS的患者均携带HLA-B*1301等位基因,不携带该基因者不发生DHS。通过治疗前检测HLA-B*13:01等位基因,可以预测进而避免DHS的发生。这一研究成果再次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随后,张福仁教授团队将这一发现转化为应用技术,成功研发了风险因子筛查试剂盒,为所有服用氨苯砜的患者提供疗前检测,有效预防了DHS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消除了麻风的次生危害,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解决疑难重症皮肤病患者的诊疗问题,是研究型医师的使命”

在访谈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张福仁教授对医学和临床诊疗的热忱和使命感,尤其是在解决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上。他表示:“解决一些疑难重症病人的诊断治疗,这种挑战性工作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他表示,麻风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但其已不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过麻风作为一个胞内菌感染的模型,对研究胞内菌感染免疫逃逸的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张教授指出,作为一种细胞内感染的疾病,结核与麻风有相似之处,“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是麻风分枝杆菌,从显微镜下两个菌是一个模样的。”为什么90%的人对结核有天然免疫力,而10%的人感染结核后发病?是否可以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像治疗肿瘤一样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死结核分枝杆菌?张福仁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并已有了初步发现。

之所以能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成果,离不开张教授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位体无完肤、高烧39度、皮肤严重受损、辗转全国各大医院的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因常规治疗无效,大剂量激素也无法解决问题而专程来到张教授门诊。张教授表示,这类具有挑战性的病例,按着指南治疗容易,但解决不了问题。“患者高烧,一定有内源性问题。经过检查,患者血清中IL-6水平非常高,炎症反应非常强烈。常规治疗方法无效,就要用新方法、新手段。在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我们就给他用了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经过10余天的治疗,患者转危为安,不仅撤减了‘激素’,皮损也基本消退。”

事情到此仅仅是开始,张福仁教授指出,诊断的目的在于确定病因或疾病的性质,而不是仅仅给疾病“命名”,我们看到了患者的表现,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发现疾病的病因或者确定疾病的性质——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这种对科学问题的探索精神,驱动着张福仁教授不断前行,推动着麻风及其他皮肤病防治研究的进展。

“皮肤科有三大职能:公共卫生、临床诊疗、美容”

作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福仁教授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他指出,皮肤科的疾病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皮肤科最早的职能是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如控制麻风、梅毒、头癣等传染病和职业性皮肤病。经过几十年数代皮肤科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些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新世纪,感染性皮肤病虽然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主要的皮肤病是自身炎症和免疫性疾病以及罕见病。未来,通过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这些疾病也终将被有效防治,皮肤科医师也将迎来新的使命——皮肤美容保健。

张福仁教授指出,作为一名皮肤科医师需要同时承担上述三大职能,缺一不可,在公共卫生职责方面,皮肤科医生需要保持对新发、再发感染性疾病的警觉性,及时诊断发现传染病,守好第一道防线;在临床治疗方面,要精进技能,提高诊断治疗率;美容则是皮肤科医师新的、更重要的使命。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成立于1937年,是中华医学会最早成立的12个专科分会之一,其历史悠久、地位崇高、贡献卓著又与时俱进!皮肤科医师使命光荣!

小结

近40年来,张福仁和他的同事们将一个省级麻风防治机构发展为我国第一所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研究型三级甲等皮肤病医院,将公共卫生和临床诊疗有机融合,科研和教学两手抓。在麻风防治方面的卓越成果为他在海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作为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主席,他不断推进国际交流,并进行技术输出,对麻风诊疗状况亟待改善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当选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后,他又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说“我这个年龄本应颐养天年,看来短时间内是停不下来了。”张福仁教授风趣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中国医学论坛报 张丽丽 采写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张福仁教授 审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