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起“大侠”二字,很多人会想到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看似有些愚笨的他在蒙古攻宋期间不顾个人安危,誓与襄阳共存亡,尽显“为国为民”的忠良侠义之范。郭靖虽为小说人物,但是他身上的这种“大侠”精神却是华夏先贤一贯倡导和颂扬的,由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忠肝义胆、勇于报国的大侠。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各诸侯国混战不休,大侠墨子适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并身体力行,长期奔走于各国之间,竭力劝止战争。东晋时期,山河破碎,胡人肆虐横行,大侠祖逖勇立潮头、中流击楫,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德行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中原大部分地区。今天我们要说的辛弃疾原本也是这种大侠,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他成了世人眼中的词中之龙。
辛弃疾雕像
一、弓如霹雳弦惊1、生于忧患
自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后,北宋的武备愈发废弛,军事上呈现出不思进取的状态。等到女真人崛起后,看不清时势的宋徽宗又轻率地与女真人结成海上之盟,结果前脚赶走了狼,后脚来了虎,积重难返的北宋被女真人给灭了。五国城中的宋徽宗只能悲催地吟着“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他似乎忘了这场灾难性的靖康之耻和他脱不了干系。
面对危局,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终是帮着宋高宗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如岳飞一般的血性男儿纷纷立志雪耻、以匡复中原为己任,可惜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大臣处处掣肘、一心偏安,他们宁可年年向女真人孝敬岁币,也不愿和主战派同仇敌忾,甚至竭力打压主战派大臣,连岳飞这种国之大侠也未放过。就在岳飞身死的头两年,辛弃疾出生了。
靖康之耻
辛弃疾生于山东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辛赞曾在北宋末年中过进士。宋室南渡之时,辛赞受累于族人甚众,需以族人生计为先,故未能带着家人南下,期间被迫仕于金国,出任知开封府一职。不过辛赞始终心怀宋室,常教导子孙不忘家国,先后两次让年仅十来岁的辛弃疾借着赴燕京赶考的机会观察金国形势,以图反金。
辛弃疾七岁之时,其父辛文郁因被女真人发现有带着族人练兵的不轨之举而遭遇不测。有这样的祖父和父亲,辛弃疾又岂会甘心做金国的顺民?他一边勤学文化、苦练武艺,一边倾心结交山东志士,只愿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就揭竿而起,时人多赞他有侠义之气。当时的辛弃疾虽未及弱冠之龄,但是其行足以羞煞南宋朝堂上的那些主和派大臣了。
南宋初期地图
2、壮声英慨
适逢金主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攻宋,一路上扰民甚大,且大军前出,后方空虚,很多侠义之士纷纷组织义军反金。辛弃疾的同乡耿京在东山(今山东昌邑)起事,匡复了泰安和莱芜等地,周边地区的一些义军见机投效于他,使其队伍由最初的不满十人迅速壮大至数十万人,刚及弱冠的辛弃疾和其聚起的两千余众亦在其中。
队伍大了,自然需要进行层级管理,耿京自号天平军节度使,择麾下义军中的佼佼者充任各级将吏,辛弃疾未因年少而被轻视,相反还被任命为掌shu记,参与各项军政机密大事的筹划。期间有一个名叫义端的义军将领从辛弃疾处盗走了军印,因这个义端早前是由辛弃疾说服来归的,大怒之下的耿京要处罚辛弃疾。结果辛弃疾充分把握了义端的心态和叛逃路线,不到三天就搞定义端,完美解决此事。
辛弃疾反金
随着金国上层放弃完颜亮、拥立金世宗,金国局势逐渐稳定了下来。辛弃疾深知山东义军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归附南宋,与宋军联合抗金。在他的多番劝谏下,耿京最终派使团奉表南下,辛弃疾任副使。不管南宋的主和派如何没有底线,断不会拒绝一支凭空多出的生力军,耿京和辛弃疾等人均被南宋正式封官。
然而就在辛弃疾准备回山东复命之时,义军内部生乱,叛将张安国谋害了耿京,并带着一部分义军投降了金国。得知噩耗的辛弃疾上演了一出堪称奇迹的擒贼神话,他仅率五十余人就冲进了拥有五万军力的金军大营,并成功将张安国擒至临安(今浙江杭州)。要知道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都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辛弃疾却能安然无恙地带出活生生的张安国,只问你牛不牛?
辛弃疾闯营擒张安国
二、梦回吹角连营1、大志难酬
回到临安的辛弃疾立马声名鹊起,上到皇帝,下到平民,无人不受震动,史载宋高宗对他“一见三叹”。或许辛弃疾当时还不了解南宋朝廷,心态还是比较乐观的。宋孝宗继位后有心北伐,除擢升主战派的张浚为枢密使外,还常召辛弃疾等人讨论南北形势。不料隆兴北伐失败、主战派失势,辛弃疾很快就见识到了南宋朝廷的种种不堪。
为了提振朝廷再图北伐的信心,二十多岁的辛弃疾反复给朝廷上疏分析敌我态势,并提出利于北伐的各项实质性策略,无奈每次都石沉大海。不过由于他的才干难得,宋孝宗对他还算不错,让他三十来岁就当上了正四品的江西提刑。众所周知,提刑官是掌刑狱的,辛弃疾却弄出了大将军的风范。适逢茶商出身的赖文政聚众作乱于湖南和江西等地,屡败官军,辛弃疾奉命领军平乱,用时不到三个月就搞定了。
两宋皇帝世系
战后,辛弃疾因功晋升为正三品的荆湖北路安抚使兼知江陵府,正式成为一方封疆大吏。然官运亨通非他所愿,他和岳飞一样,矢志北伐。时间一长,他的这种坚持被越来越多的主和派大臣仇视。在他刚过不惑之年时,他因建飞虎军而被人揪了辫子,背上了一个免职的处分。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的仕途都十分坎坷,常常赋闲在家。
有人说他不会做人,“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即为人太刚直,不会迎合上级。实际上他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屑为之,毕竟他不是一般的愤青,他身具帅才之资。他的后辈刘宰(南宋诗人)说他的胸中韬略如同张良,战略战术如同孔明。同为主战派的陆游说他“青史英豪可雄跨”,儒家宗室朱熹说他乃“卓荦奇才”,他的朋友洪迈说他有能力建立像东晋谢安那样的功业。
辛弃疾建飞虎军
2、赤子之心
都说环境可以改变人,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心怀大志向的能人因生不逢时而逐渐消磨了斗志。辛弃疾非寻常人,他拥有一颗无比强大的赤子之心,不管环境如何糟糕,他都能主动抵制负能量对他的影响。他虽然没有上抗金前线追寻自己的抱负,但是他转而用笔下的文字展开了同样富有英雄本色的战斗。
心情郁闷的时候,他写下“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借以讽刺主和派的偏安思想。感到悲愤的时候,他写下“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上了年纪的时候,他写下“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让人不得不为他的心境和文字而感到震撼。
辛弃疾和他的词
宋宁宗时期,权相韩侂胄为了筹划北伐,启用了不少主战派大臣,已经年过花甲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浙东安抚使。如果是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恐怕早就心无波澜,可辛弃疾却还是那个辛弃疾,他的小宇宙再度爆发,他亲赴临安面见宋宁宗,陈述自己的各种思考,提出金国“必乱必亡”,希望以此来坚定宋宁宗的北伐之心。
可惜事情的后续发展没有让他感到老怀甚慰,因为朝堂上的一些大臣依然容不下他,朝廷给他的都是些和北伐无关的差事,比如知绍兴府和知江陵府等,让他的满腔热血付诸东流,没能如愿参与到开禧北伐中去。等到北伐失利,朝廷急招他入枢密院任职时,他已病重难行,不久即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在临终前还在连呼“sha贼,sha贼”,不得不说,辛弃疾的心很赤忱。
辛弃疾志在北伐
结语纵观辛弃疾一生,虽有大才,但是逢到的是不争气的南宋,他反金归宋后在南边待了四十多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入仕为官,另一半时间则被闲置。一次平乱只是小试牛刀,没有让他的才华得到彰显,倘若朝廷有难时,会起用他,倘若朝廷有非议时,会弃用他。不能不说辛弃疾的遭遇是一种悲剧,甚至比岳飞还悲剧,起码岳飞还曾叱咤疆场。
有人说如果从文才上面来看,辛弃疾没有失意,他的那些遭遇给他的文字赋予了强大力量,使他的词作光耀文学史,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两宋时期的豪放派词人何其多?能和东坡先生平分秋色的唯有辛弃疾一人而已。然而从辛弃疾个人来说,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岂是意在诗词?您觉得辛弃疾是人生赢家吗?
参考文献:
《宋史》
《稼轩先生年谱》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