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推出新一代万吨级驱逐舰057型,其满载排水量达到2万余吨,以下五大亮点值得特别关注。
1.2大约在一万吨的规模下,配置了约112个垂直发射单元。若在总体重量翻倍的情形下,垂直发射井的数量理论上应增长至1.5倍,这提出了如何在显著增加容量的同时,合理扩充发射井配置的挑战。此结果揭示,057型导弹驱逐舰的布局设计极为精妙,展现出高度的空间利用效率。
当前全球范围内尚未问世吨位达两万吨的驱逐舰,若057型真能面世,其影响力无疑将开创先河,引发革命性变革。
八年前,马伟明团队前瞻性地提出了“全能舰”这一构想。055并未按照全功能舰设计建造,其定位为导弹驱逐舰。第五十七型(057)的设计旨在构建多功能战舰平台,具备全面的防御与进攻能力,包括空防、反潜、海上打击以及对陆攻击。该舰不仅能够在航母战斗群内与各类舰艇协同作战,展现其多功能性,同时也具备独立执行任务,承担关键作战角色的能力。
确实,055型驱逐舰已显露出此类效能,单舰足以抵御美国一个航母战斗群,而057型预计将进一步强化这一能力。
鉴于057舰搭载了多样化的武器装备,因此其应配备综合电力管理系统。上述内燃机专门用于供电,螺旋桨不通过变速箱与内燃机耦合,而是直接受电机驱动,借助软件程序调控整个舰船的操作。如此一来,能够显著减少体积庞大且占据大量空间的组件的使用。燃气轮机的设计允许其体积增大,从而实现显著的输出功率。
这一点极为关键,网络上的一些军事专家与海外军事评论人士普遍预期,相较于055型,057型在隐身性能方面将实现显著跃升。最关键的是,该技术采用了创新方法,与055型和美国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所依赖的通过降低舰体垂直表面积及采用特制舰体外形以减少雷达波反射的技术不同。针对057型战舰,采用了低温等离子体隐形技术,具体而言,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生成一个无形的"护盾",将整艘舰艇包裹其中。
敌方发射的电磁波,一旦穿透或触及该“罩子”,将被转变为混沌的杂波信号,或是完全被阻挡无法逸出。该技术显著增加了电力需求,因此057必须配备更为充足的燃料储备。借助于综合电力管理系统,这一目标是可行的。
基于此,不少人或许存疑,然而事实是,众多国际军事评论家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他们广泛研读了中国境内多所军事院校及科研机构发布的学术论文,发现其中大都言之有据,并非无端臆测。
请注意,在2024年的初期,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的研发成果——低温等离子体防护罩,已经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换言之,该技术在我国已具备应用条件,且应用于军事领域亦无不当之处。
在055型驱逐舰的防空体系中,主要依赖三种关键手段:一是防空导弹系统的拦截功能,二是1130近程防御炮的直接打击能力,三是激光武器的防护作用。在最新一批次的055型战舰中,装备了一门口径为122毫米的武器系统,此前有误认为其为一种光学侦察设备,然而事实上,它极有可能是一款激光武器,主要用于对付无人机与水面无人舰艇,相较于传统武器,其使用成本相对较低。毋庸置疑,057级舰将装备更多激光炮,具备拦截位于海平面之上的目标的能力。
实际上,将激光炮装备于战舰是合乎逻辑的选择,鉴于我国已成功将车载激光炮应用于实战,且车辆能够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作战,因此为一艘两万吨级的武库舰安装数十台激光炮也显得轻而易举。
鉴于美国在近两载未有进展报道于电磁炮技术,这可能使得许多国内军事爱好者对其逐渐淡忘,而实际上,我国一直在持续进行这项技术的研发工作。去年,某海军工程大学发布了一篇报告,该校某个研究团队开发的电磁炮,其发射的弹丸初始速度已达到5马赫。然而,论文结论指出对电磁炮的精确度感到不满,并且其速度未能达到原先设定的7马赫预期。
以7马赫速度,具备200公里射程,该项目设定的目标清晰而具体,其研发成果有可能是一款舰用电磁炮,未来应用于057型战舰并非不可能。
电磁炮的一大优势在于,它对发射弹丸的规格需求较低,同时对炮管的设计要求也相对宽松,这是因为电磁力作用于弹丸时,二者之间能够实现无接触式的高效能运作。若将电磁炮装备于057型战舰之上,其不仅将增添一项针对导弹与空中目标的防御能力,还能利用电磁炮技术对地面实施打击。
鉴于目前官方尚未公布057型舰艇的具体发展动态,我们能够推测的是,近年来我国所涌现的一系列创新技术极有可能被整合应用至057型舰艇的设计与装备中。网络上不乏猜测,有人提出057型舰艇的动力系统或许并非传统的燃气轮机,而是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核反应堆作为电源。若此推测成真,其带来的震撼将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