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年米洛舍维奇被捕过程:家中被断水断电,女儿建议父亲开枪自杀

小宠宠 2022-11-29 15:52:27

2001年3月31日凌晨,塞尔维亚警方对南斯拉夫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的住所发动了突袭。

警方打出的罪名是“腐败”和“滥用职权”。

而这位曾经问鼎南联盟最高权柄的男人似乎并不愿轻易认输。他坚守在自己位于乌日策大街11号的寓所,和荷枪实弹的警察遥相对峙。

在这场持续了近26个小时的对峙中,还不断有民众推搡着涌入这条被层层封锁着的街道,他们声称自己是米洛舍维奇的忠实支持者,坚决反对警察的无礼逮捕行为。

一边是以正义之名宣判米洛舍维奇有罪的警察,另一边则是誓死捍卫米洛舍维奇的拥趸者,纷争的矛头直指那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前总统。

这迥然相异的态度不禁令人纳罕,处在风暴中心的米洛舍维奇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竟获得了如此大相径庭的评价?

尤其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4月1日凌晨,米洛舍维奇自愿放弃抵抗,向警方投降。

短短的26小时,为什么会让昔日的国家领导人产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他的投降,究竟是对命运的妥协,还是另有预谋的反抗?

这位南联盟前任总统的身上,隐藏着诸多令人费解的矛盾点……

异常复杂的国家局面

作为第一位受到国际刑事法庭审判的国家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命运或许早就和他身处的国家捆绑在了一起。

南斯拉夫联盟错综复杂的国情形势,似乎昭示了这位领导人命运的多舛。

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是个复杂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和黑山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度。

但和其他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是,这五个主体民族分别组建了自己自治共和国。

再加上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就奠定了南斯拉夫与众不同的国家格局——由六个自治共和国加两个自治省共同组成。

当然,除去这些人数众多的主要民族外,南斯拉夫也混居着其他诸多民族,仅是人口超过10万的民族便还有阿尔巴尼亚族、匈牙利族和土耳其族,更遑论那些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了。

不同民族之间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迥然不同,再加上宗教信仰错综复杂,“民族矛盾”成为了南斯拉夫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

占据南斯拉夫总人口约五分之二的塞尔维亚族又历来有着“大塞尔维亚主义”的传统。

他们同克罗地亚等族有着经年的积怨和宿恨,更是多次试图跃居领导地位,凭借绝对人口优势控制南斯拉夫的其他各族。

因此,南斯拉夫境内也素来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塞弱则南强,塞强则南弱”。

但除去塞尔维亚族的其他诸多民族,也并不是团结一心的一块铁板,而是各自有着自己的盘算。

在这样一个矛盾尖锐的国度内,领导人的衡平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但米洛舍维奇是符合南斯拉夫国人期待的领袖人选吗?

“巴尔干之鹰”的崛起

米洛舍维奇出生在1941年8月20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正浓时,彼时的南斯拉夫正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岌岌可危。

米洛舍维奇是塞尔维亚族人,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毕生的追求便是参悟神学的真谛。

而米洛舍维奇的母亲马尔科维齐则有着和丈夫截然不同的性子,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她热衷政治,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马尔科维齐的信仰来源于她的家庭,她的父母也就是米洛舍维奇的外祖父外祖母,是一对颇具声望的共产党人。

得益于这种家庭信仰传承的力量,马尔科维齐对自己的儿子也寄予了厚望。

在母亲的严格栽培下,米洛舍维奇很快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他在读高三时便加入了南共联盟,成为一名活跃的积极分子。

尽管米洛舍维奇的未来呈现出一片光明之景,但他的性子却似乎并不是那么积极阳光。

因为父母信念的不同,米洛舍维奇自小便生活在父母的争吵声中,自醉心宗教的父亲离家出走后,米洛舍维奇的性子就更加早熟孤僻起来。

1962年,米洛舍维奇的父亲在黑山饮弹自尽。

十二年后,他的母亲也步了父亲的后尘,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生命。

人生中最为亲密的两个人都以如此决绝的方式离开,这无疑对米洛舍维奇的人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妻子米里亚娜

就像前美国大使沃伦·齐默尔曼曾经评价的那样:“米洛舍维奇从不会为某个人遭受的痛苦而动情。”

但这近似冷酷的性格却也间接成就了米洛舍维奇政治上的地位。

读大学期间,米洛舍维奇也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妻子米里亚娜。

米里亚娜出生在一个革命世家,她的父亲和叔叔都是铁托的亲密战友。

而铁托是何许人也?正是前南斯拉夫领导人,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团结国内人民,先后七次粉碎了德军的围剿,实现了全部国土范围的解放。

而米里亚娜家庭所带来的政治资本,无疑成为打开米洛舍维奇政治生涯的钥匙。

米里亚娜不断地将米洛舍维奇介绍给当时社会的高层政治人物,尽心尽力地将米洛舍维奇抬到更高的位置上。

而米洛舍维奇也顺利地结识了另一位,对其日后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伊万·斯坦鲍利奇。

伊万·斯坦鲍利奇的叔父是当时塞尔维亚的总理,这一政治人脉的拓展使得米洛舍维奇在仕途上更是平步青云。

伊万·斯坦鲍利奇

或者说,米洛舍维奇本身就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他毕业后从事基层经济工作的过程中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种种经历早已丰富了他对政治的敏锐度。可以说,米洛舍维奇踏上仕途已然是万事俱备只欠一股东风。

而米里亚娜所带来的的资源,无疑就是这股东风。

1980年,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去世,南斯拉夫国内的局势开始动荡,不少曾经显赫一时的高官纷纷下马,但米洛舍维奇却独树一帜,成为南斯拉夫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83年,米洛舍维奇正式步入政坛。

在塞尔维亚总理斯坦鲍利奇的提携下,米洛舍维奇初来乍到便被任命为贝尔格莱德市共盟市委主席.

随后又跃升至塞尔维亚共和国共盟主席一职,并同时出任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

至此,米洛舍维奇在最高领导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

作风狠辣渐显野心勃勃

米洛舍维奇身上一直有着“大塞尔维亚意识”的痕迹,无论是在他的少年时期还是工作阶段,米洛舍维奇都深受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影响。

尤其在目睹南斯拉夫内部诸多党派斗争后,民族情结在米洛舍维奇的内心愈压愈深,只待一个宣泄时机,米洛舍维奇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必将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

逐渐提高的政治地位,恰好给米洛舍维奇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民族情绪宣泄口。

而他雄辩的演讲口才,则成为了米洛舍维奇巩固自身地位的另一有力武器。

许是言由心生,在米洛舍维奇强大塞尔维亚主义意识的支配下,他所发表的演讲总是带着极大的煽动性。

在演讲现场,米洛舍维奇的话语总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带动听众的情绪,令围观者迸发出愿与之共往的澎湃热情。

那几年,在塞尔维亚的大小城镇,都能听到米洛舍维奇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所有的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塞尔维亚必须组成一个国家,成为真正的共和国。”

这些听上去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也悄然助长了不少塞尔维亚人的大民族意识,为前南地区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1987年4月的一个傍晚,在普里什蒂纳城外的小村庄里,塞尔维亚人聚集在一起,声称自己受到了长久以来的不公对待,希望可以向当地政府诉苦寻求帮助。

在这场聚集中,米洛舍维奇站了出来,他慷慨激昂地向塞尔维亚族人许诺:“在塞尔维亚的土地上,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你们了!”

米洛舍维奇的话赢得了塞尔维族人的一片喝彩,而他的政治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

米洛舍维奇的大塞尔维亚主义不只停留在言语层面上,他也确实在为实现自己的“大塞尔维亚理想”而努力。

斯坦鲍利奇是米洛舍维奇的政治伯乐,也是温和派的坚定主义者,而温和派的理念无疑和米洛舍维奇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形成冲突。

面对曾是自己老上级的斯坦鲍利奇,米洛舍维奇显得格外冷酷无情,他丝毫不顾念曾经的知遇之恩,反而大肆拉拢斯坦鲍利奇麾下的干部,利用舆论新闻发动了对斯坦鲍利奇的声讨批判。

这场争权大戏的最后,以主席团通过斯坦鲍利奇的辞职申请作为结束。

伴随着斯坦鲍利奇的落寞离场,与之对应的则是米洛舍维奇地位的进一步巩固。此后,米洛舍维奇在主席团内部奠定了自己的绝对地位。

1989年5月,米洛舍维奇担任塞尔维亚主席团主席,并在次年当选为塞尔维亚首位总统。

战祸惨重引渡海牙法庭

米洛舍维奇登上国家最高领导人位置之时,也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际。

1989年,东欧多个国家先后发生剧变,在一片混乱的大势中,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矛盾也愈演愈烈。

比如南斯拉夫境内的科索沃。

科索沃自治省90%都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口在三十年内快速增长,由于诸多因素,阿尔巴尼亚族人不断要求将自治省升格为自治共和国,但这一诉求却屡屡遭到塞尔维亚族人的打压。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驱动下,这些从未解决过的民族矛盾更加尖锐明显的摆在了南斯拉夫民众的面前。

国内氛围本就剑跋扈张之际,米洛舍维奇并没有收敛自己的个人情绪,反而更加堂而皇之的鼓吹大塞尔维亚主义。

他倡导塞尔维亚族人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反对阿族自治。

米洛舍维奇一再强调,只有塞尔维亚族才是南斯拉夫境内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民族,理应成为南斯拉夫联盟的首脑。

在此后召开的多次主席团会议上,以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为代表的民族主张成立联邦制国家。

而米洛舍维奇则力排众议,试图建立以塞尔维亚共和国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重圆大塞尔维亚主义的美梦。

这样的方案无疑倾轧了南斯拉夫境内其他民族的利益,遭到了其他民族的强烈反对。

屡次协商不成的后果,就是南斯拉夫民族之间矛盾的彻底破裂。

1991年6月,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共和国宣布脱离南联邦。四个月后,波黑共和国和马其顿共和国也相继宣布独立。

至此,南斯拉夫联盟成为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的“联盟”。

而米洛舍维奇大肆宣扬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后果却不仅如此,同时带来的还有无止境的内战。

1991年到1999年期间,前南斯拉夫联盟各个共和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次内战。

率先爆发的是克罗地亚战争。

克罗地亚境内有着六十万左右的塞尔维亚族人,他们强烈要求脱离克罗地亚共和国,加入塞尔维亚共和国。

原本只是克罗地亚境内两个民族之间的武装冲突,却在米洛舍维奇派遣的军队介入后愈演愈烈,在九个月内造成了两万多人伤亡,难民超过五十万人的惨痛后果。

波黑战争

紧随其后的是斯洛文尼亚战争和波黑战争,此起彼伏的内战使得本就分崩离析的南斯拉夫更加元气大伤,而科索沃战争则成为压垮南斯拉夫的最后一根稻草。

科索沃本就和塞尔维亚族存在着矛盾,在自治权利被取消后更是积压了强烈的不满情绪,科索沃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非法武装,和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多次交战。

1999年2月,塞尔维亚军队出动机械化部队向科索沃发起大规模扫荡,造成阿族十多万人死亡,八十多万人被驱逐的惨境。

早就对南联盟不满的北约伺机出手,于1999年3月24日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南斯拉夫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

战争使得民众苦不堪言,他们昔日的家园满目疮痍。

越来越多的人从米洛舍维奇构筑的大塞尔维亚美梦中清醒出来,逐渐意识到米洛舍维奇一意孤行的决策究竟给国家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此后,反对米洛舍维奇的多方势力迅速联合起来,目标便是将米洛舍维奇彻底清除出政坛。

美国甚至公开宣称,如果南斯拉夫联盟不在2001年3月31日逮捕米洛舍维奇,南联盟便得不到许诺的五千万美元援助以及后续贷款。

在多方施压下,南斯拉夫政府在3月31日发起了对米洛舍维奇的最后通牒,并在4月1日逮捕了这位曾经的领导人。

在米洛舍维奇被特警围堵在住所的最后时刻,米洛舍维奇一直和家人们坚守在一起。

他最初乐观地选择和特警遥相对峙,却在断水断电的绝望境地下逐渐萌生退意。尽管米洛舍维奇的身边有家人保镖,但面对荷枪实弹的特警又有几分胜算呢?

或许缴械投降,才能为家人赢得一线生机。

但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米洛舍维奇女儿的强烈反对,她的女儿认为,如果要父亲屈辱得被扣上罪人的帽子接受逮捕,倒不如饮弹自尽来的体面。

但米洛舍维奇在一番思想斗争后仍然选择接受警方的逮捕,并在后续的海牙审判中为自己据理力争。

2006年,米洛舍维奇猝死海牙狱中。

一个人的命运脱离不了他所处的民族和时代,米洛舍维奇仍然是无数塞尔维亚族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却也是众多阿尔巴尼亚族人和克罗地亚族人心中的“南斯拉夫灾星”和“巴尔干屠夫”。

米洛舍维奇的一生当然有功,却也并非无过,功过是非也只得由后人评说罢了。

1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