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纵首任政委、青岛首任书记,一案牵连千人

羽昕 2025-02-11 16:40:53

作为8纵首任政委、青岛首任书记的向明,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坎坷,在抗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却在高压下备受折磨,最终不幸蒙冤辞世。即便如此,他仍旧凭自己不屈的意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数十年之后得以沉冤昭雪。

在《深切怀念我的父亲向明》一文中记录道:“我的父亲向明,原名巨同璞。在白色恐怖的革命年代,由于地下党革命斗争的需要,曾多次改名,最后一次改名为‘向明’。”

虽然彼时环境复杂,社会动荡,向明屡次使用不同的身份示人,但他的精神内核却从未动摇更易。

向明1909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据《向明冤案的由来》一文记载,他原本从高小毕业后考上了师范学校,却因凑齐学费后逾期被学校退学,无奈在失学的现实下只好投靠二哥,那段时间他的生活过得很清苦,文中写道“向明在青岛拉过打车,卖过‘苦力’,当过肩挑小贩”。

在这样的环境下,向明并没有选择向现实低头,反而受到了青岛重要领导人段亦民烈士的影响,开始向往革命斗争,决定自己也要为之奋斗。

20岁时便加入了革命斗争的行列,1931年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此之后,向明先后担任过青岛市沧口区委宣传委员、济南市委书记等职务,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然而,彼时的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面对险境人人自危,向明同志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数次组织学生与工人罢工罢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争取人民的利益。

然而环境险恶,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危机四伏,向明同志不久便被叛徒出卖,于1932年5月被通缉四处辗转,最后来到济南,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继续坚持不懈地从事地下工作,可是面对敌人的穷追猛打,最终同年11月还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监禁在牢狱中。

面对这样的迫害,向明同志却并没有屈服,他像每一个顽强不屈的革命斗士一样宁死不屈,在狱中多次绝食以表决心,誓死抵抗敌人的严刑拷打,从未泄露党组织的任何消息。

然而敌人是残酷的,据记载,向明在狱中时曾遭到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种种惨无人道的重刑,在这样无望的环境中,向明生活了数年,却一直咬牙坚持 。

直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向明才获释离开监狱,面对山河动摇的祖国,向明内心深感忧患,一颗革命斗士蓬勃跳动的忠心告诉他必须尽快联系组织,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再找到党组织后,向明先后担任了同蒲正太铁路工委山西省委代表、豫东特委中原局党代表等多个职务,为了能够积极抗战,向明还一直活跃在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为了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凭借个人顽强的精神意志与团结战士的优秀指挥能力,在抗日战争时期屡立战功。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可中国人民面对的却并非稳定与和平,新一轮的内战再度爆发。在解放战争中,向明依旧活跃在斗争的一线,据《向明冤案的由来》一文介绍,1947年1月,向明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八纵队政委,次年2月(一说5月),调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9年5月,任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11月,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在这段岁月,向明一直为山东省的建设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向明也继续在山东省深耕,保持自己一贯的作风,为山东人民谋求福祉。

由于彼时的中国刚刚得以解放,一切还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祖国各地都亟需振兴建设,为了能够尽快的投入建设中,需要对当地环境更为了解,于是不少干部都返回自己的家乡,而向明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山东人,自然也重返家乡。

在《深切怀念我的父亲向明》一文中亦记录了彼时与向明共事的老同志们对向明的评价:

“向明干起工作来很拼命,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经常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很少夜里12点之前睡觉,他虽患有严重的胃病,但遇到开会,从不离开会场,喝碗稀饭了事。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干革命就应该有点忘我精神’。”

令人叹惋的是,向明的革命经历是极为坎坷的,据记载,1954年7月,向明因被揭发参加“高饶反党联盟”而被撤销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同年,他还被开除了党籍。这对于一名甘愿将生命奉献给祖国的老革命来说无疑有着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向明同志自然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但彼时的环境,也确实让他身边不少与其共事的同志,当地的百姓对他不再信任。

据《向明冤案的由来》一文记录,关于肃清“以向明为首的反党宗派集团”、“肃清向明影响”的活动下,山东处理省一级的领导干部就有数十人,省直各级机关部门负责人近百人,全省范围内的各级领导干部上千人。

据分析,向明的政治悲剧来源于党内的派性斗争。

在被冤屈的这段时间,向明也从未有过不满,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写申诉材料,他还说:“我工作中有缺点、有错误,但是我从来没有反对过党,没有参加过反党联盟。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是党给了我的生命,我坚信党组织一定会调查清楚我的问题。”

怀揣这样一颗赤诚的心,向明终于在1963年得以结束软禁生活,并撤销了从前的结论。可是自此之后,向明又由于某些原因再度被冤屈,在1969年12月含冤去世。

11年后,他的冤屈终于得以平反,他彻底得以沉冤昭雪,1981年,河北省委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向明同志举行了追悼会,国家领导人也前来送出花圈,官方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向明同志的确是一心向党,并无二念。

据向明的子女回忆,即便他们的父亲面对如此环境,却从来都没有更易自己清廉正直的心,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被冤枉后,他都竭尽所能地为人民提供支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深切怀念我的父亲向明》一文中记载,向明本身就罹患严重的肠胃疾病,当他得知自己身边的同志也患有胃病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胃药送给了他们。

除此之外,因为彼时的向明职位连降几级,所以工资也不断下降,但是他对于人民的关切却未减分毫。

据他的子女回忆,向明为他的四个儿女交过生活费和学费,自己的工资已经所剩无几,可当他得知身边有一位老人生活困难,在住院期间已经交不起住院费,还是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捐给了这位老人。

向明从前生活在“五七干校”时,为了能够在离城中较远还能及时了解新闻与党的方针和政策,特地用自己的工资买下了一台收音机,和大家一起收听广播。

干校缺少桌椅,他就自己买木工的工具自己制作;干校需要盖房子,他就自己登上脚手架;他还为亲自下田劳作,那个时候的向明早已不是身强体健的中年人,却仍旧有一颗赤子之心。

作为一名老革命,为人民服务已经烙印在了向明的心中,这无关他的处境与身份,只要有百姓需要帮助,他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在他的心中,自己所要做的,永远都没有变。

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是有利于革命的、有利于人民的,向明都积极请求组织为他分配工作,工作没有分配下来,他就主动去找,走到校园中,为下一代们讲述革命故事,培养他们地革命精神。

向明的子女还回忆道,他们从小的生活都很艰苦,父亲向明更是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后,只要是能为公家节约资源,向明以身作则不穿新衣,即便身上的衣服打满补丁也无所谓。衣食起居一律从简,从不搞特殊化,更不收礼。实在推不掉的礼物,就全部捐献给了托儿所的孩子们。

时至今日,向明同志已然辞世数十年,他的冤屈也到了平反,而他留下的革命精神却是永垂不朽的,后来人应当时刻以此为标杆、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向革命前辈们学习。

0 阅读:1

羽昕

简介: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碰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