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耕藉》
清·朱美燮
吉亥逢佳日,躬耕乍劝农。
一犁开草昧,万井启花封。
鞭拂烟痕破,蓑披雨泽浓。
与民占大有,多稼庆崇墉。
人们都想活得纯粹一点,没有那么多的世俗纷杂。
可是现实中却难以如愿,有人就有江湖,在人际交往中,各种交集在所难免。
所以才会出现向往“桃花源”、“乌托邦式”生活的那种期盼。
在这样的期盼中,人们开始寻找心灵的栖息地,试图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有人选择隐居山林,与大自然为伴,听松涛阵阵,观云卷云舒,将世俗的烦恼抛诸脑后。他们种花养草,自给自足,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却无比富足。
而有人则选择在城市的一隅,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那里或许不大,却布置得温馨雅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们在工作之余,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或是邀三两好友,共话人生百态。这样的生活,虽然依然身处红尘,但心灵却得到了一丝慰藉。
更有一些人,他们选择用艺术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他们可能是画家,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桃花源;也可能是音乐家,用音符奏响内心的宁静。艺术成为了他们与世俗纷杂之间的屏障,让他们得以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纯粹。
当然,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人们都明白,真正的纯粹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于内心的修炼。只有当学会放下那些执念和偏见,用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时,才能真正地活得纯粹,活得自在。所以,现代的人们在追求纯粹的过程中,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包容,也学会了珍惜。因为都明白明白,生活虽有诸多不易,但只要心中有光,便能照亮前行的路。
清朝诗人朱美燮,他就把目光聚焦在了农村,寻求心灵上的一丝慰藉。他在巡视农村,举办开田仪式的时候,看着农田繁忙清新的光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耕藉》。
02
朱美燮,是湖北通山人,从他的人生履历中可以看出来,也算是一位老学究了。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他作为贡生,在松滋县任训导;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擢襄阳府教授,莅职五年;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乡试中举,两年年,到甘肃固原直隶州海城知县。
他之所以到海城任知县,是因为左宗棠。其时,左宗棠西征,大量的鄂湘子弟随行出征,他作为幕僚,在后方多有出力。
等到他中举之后,西征基本平息,那时候西北可谓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官职人员维持地方和发展地方,于是他得以补缺到任。
他到任是公元1878年,正好两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命升平凉府盐茶厅驻地为海城县,下管堡寨十四,辖境相当今海原县全部和西吉县部分地区。
可以说,他这首《耕藉》诗,正好反映了经历乱变后和改为县后海原县的风貌。
03
这首诗田园气息浓厚而纯粹,十分之贴近生活,很接地气。从侧面也反映了海原作为农耕之地的繁庶和恬静。
诗词大意:
吉亥之日,春光正好,不仅带来了农耕的佳期,更唤醒了大地的生机。那犁铧破土之处,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井田之间,花封初启,各色野花随风摇曳,点缀其间,为这繁忙的农耕景象添上了几分柔情与雅致。
农人挥鞭,划破清晨的薄雾,留下一道道希望的轨迹。那鞭声,清脆而有力,似乎在向沉睡的大地宣告着春的到来。雨后的田野,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蓑衣上的水珠晶莹剔透,映衬着农人脸上的汗水,闪烁着勤劳与希望的光芒。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官员与民同乐,共祈丰年。他们深知,每一粒种子的播种,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次汗水的挥洒,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他们与民同耕,共享丰收的喜悦,共筑那坚固而高耸的谷仓,庆祝着大地的慷慨馈赠。
夕阳西下,田野间依旧忙碌,而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与力量。吉亥之日,不仅是一个开始,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对土地、对生活的深情厚谊,将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有意思的是,海原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著名的“西海固”组成部分。在人们的认知里,是“苦脊甲天下”之地,有谁能想到,至清朝光绪年间,竟然还是一片田园风光宜人之地?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这就值得挖掘和深究了,里面充满故事!
04
“耕藉”,是古代人们开春犁地(春耕)前举行的一种农业仪式,由官家主持农户们集体参加。其中体现“劝农”和重视农桑的意味深厚,祈愿的是今年得以丰收和风调雨顺。
所以,朱美燮这首《耕藉》开田诗,道尽人间美好,从中也体会到,人生岁月没有烦忧纯粹点多好。
在诗中,朱美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那犁痕如织的田畴,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编织的希望之网。诗中不仅有对土地深沉的敬畏,更有对简单生活的无限向往。农人们肩并肩,手扶犁杖,脚踏实地,每一锄落下,都是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滴汗水,都在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树荫下谈笑风生,这份和谐与宁静,是都市喧嚣中难以寻觅的珍宝。
朱美燮以诗为媒,让人们穿越百年,感受到了那份纯朴与真挚,仿佛告诉人们,在这纷扰的世界里,保留一颗纯净如初的心,是多么难能可贵。
而“耕藉”仪式,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不仅仅是对农事的宣告,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诠释。在这片被希望浸润的土地上,人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更学会了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那些简单却真实存在的幸福。
如此,即便岁月悠悠,人事更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却如同田间的麦浪,生生不息,永远向前。
05
谁能想到,海城还有这样的过往?
如今的海城,低调而少有人闻,可能人们之所以知道“海城”,是因为一百年前那场大地震吧?
所以,闲暇时候,不妨到海城感受一下海城风光吧!
那里还有更多的历史有待人们去发现和探寻!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