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白起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他对秦国忠心耿耿。
然而,秦昭襄王却在白起告老还乡的路上赐给了他一把宝剑。
白起自刎,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为何一个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最终会落得赐剑自刎的下场?
秦昭襄王又为何会偏偏容不下这位为国尽忠的肱骨老臣?
功高震主之臣,难道就真不能得到善终吗?
我是阅然文创,专注分享深藏在浩瀚历史中的尘封往事。
伯乐与千里马:命运的际遇
公元前299年的秦国,正处在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中。
秦昭襄王继位后,雄心勃勃地要改变秦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昭襄王定下了击灭三晋的东进战略,他急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来实现自己制霸天下雄心。
此时,新任的秦国丞相魏冉向昭襄王推荐了白起。
白起此时岁数并不大,却以超凡的军事天赋闻名天下。
他在魏冉的举荐下被昭襄王任用,由此开启了自己震烁史册的一生。
天才将领的崛起之路
白起在秦国的朝堂上开始崭露头角。
他率军征战,所向披靡,为秦国开疆扩土。
从征战三晋到决战长平,白起的每一次出征,都让诸国闻风丧胆。
东方六国不仅开始忌惮冉冉升起的西秦,更对白起闻风色变。
此时的白起,就是强秦的意志,他的兵锋指到哪里,天下都望风披靡。
政治旋涡中的“武夫”
然而,白起只懂征战,不擅政治。
当白起的靠山魏冉失势后,这个知名的缺陷就暴露无遗。
秦昭襄王作为一代雄主,深谙帝王之道。
他不能容忍朝中有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物存在,包括自己的舅舅魏冉。
当魏冉被废后,白起失去了政治庇护,成为了“孤家寡人”。
白起性格刚直,在军事决策上总是固执己见。
当昭襄王决定进攻邯郸时,白起认为时机不当,竟然以性命相逼,拒不出兵。
公然违抗王命,这对于在朝中已经没有了倚仗的白起而言,无异于自寻死路。
昭襄王从大局出发,亲自登门请白起出山,白起却我行我素。
在昭襄王眼中,白起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不敬,而是严重的忤逆。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一个功高震主、不知变通的将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虽然白起屡立战功,但在权力的天平上,个人功劳永远比不上对王权的威胁。
秦昭襄王最终选择除掉白起,既是出于对权力的维护。
昭襄王将白起贬黜为士伍,并决定将他放逐至阴密。
白起有病在身,因身体不便而并未立即启程。
三个月后,秦军在邯郸再度战败……
昭襄王令白起必须动身,不得有误。
白起在百般失意的情况下拖着病体离开了咸阳……
一代战神陨落杜邮
然而,白起的黯然离去并没有终止他的悲剧。
昭襄王与范雎认为,白起仍有恨意,对秦王的命令不服。
这样的人,如果能够驯服任用,是秦国征战天下的利器。
如果不能驯服反而为外人所用,必是秦国的威胁。
于是,昭襄王与范雎派出了使者,赐予白起一柄剑。
白起此时明白,秦国已经容不下他了!
临死前,白起仰天怒问:“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许久后,他又释然了:长平坑赵卒四十万,或许是罪有应得……
最终,白起死了。
白起的死,不仅是一个悲剧,更是一个残忍的事实。
在权力与才能的矛盾中,天才也会沦为权利的牺牲品。
帝王与能臣之间,只有相互利用的关系,永远没有能逾越权利的情义。
天下很大,能容得下万千贤能和百万诸侯。
天下又很小,没有任何人可以与皇帝分享至高无上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