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籍,北宋名臣,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由于得到黄州知州夏竦的欣赏和举荐,开始了他一路向上的官宦生涯:他从黄州司理参军做起,到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最后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授职工部侍郎、枢密使,升任户部,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可谓顺风顺水,一路轻舟。
但是,就他数十年的官宦生活来说,最为人认可的,还是他在担任地方官的那一段。或者说,他在朝中担任宰相的那段经历,却并不太为人认可。而这,是有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史》中的一段文字为证的:籍(庞籍)长(擅长)于吏事(刑狱之事),持法深峭。军中有犯者,至或断斩刳磔(断肢斩首剖腹分裂肢体),或累笞(多次抽打)至死,以故士卒畏服;而治民有惠爱(仁惠爱心)。及为相,议者以为声望减(低)于治郡(在郡县任官)时。
在地方上做官与在中央政府做官,肯定是有不小的不同的。一般而言,担任地方官,经常面对的是具体而繁琐的日常事务,需要真抓实干的精神,以及对某一方面充分的认知与才能;在中央政府任职,更多时候需要在宏观政策层面进行设计、调控、领导,需要的是开阔的视野,宏大的心胸,高屋建瓴的眼光。所以,能够胜任地方官的,未必一定也能做好中央的工作;反之亦然。
庞籍昔日在地方政府工作,委实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比如说,他担任延州观察使期间,鉴于这里昔日曾经被西夏攻陷、焚烧与掳掠,于是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这期间,10万边兵分散驻扎在城里,但由于庞籍军纪严明,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犯法违禁。他又派出部将狄青在紧要的地方修筑工事,并多次招募百姓进行耕种,将收获来的粮食用来作为军粮,结果让这里的形势发生了积极变化,收复了很多失地,也让地方上的百姓得到了安宁。
然而,庞籍到中央政府工作后,相对于他在地方上,取得的成绩却不是那么突出。除去向宋仁宗提出的若干建议,如请求合并省份减少官员,让靠近要塞的士兵在内地谋生,节省了不少守边的开支外,建树并不是很多。也正因为这个,所以,“议者”认为他“为相声望减于治郡时”。
这样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知识、能力、思维、个性等各不相同,所以,现实生活中固然有“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将才,但也有如李逵那样仅仅乎擅长抡起板斧横冲直撞的莽夫。而对于不同的人才,也只有区别对待,把他们各自放在最为合适的岗位上,方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或许当年把在地方上工作非常出色的庞籍上调到中央政府,未必是最合理的做法。至少说,当发现他或许放在地方官的位置上,更能够发挥他的作用的时候,真不如还让他下沉到地方上独当一面。
说到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让一个人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真的需要很好地去认识和鉴别他属于哪一方面、哪一层次的人才,把他放到最为合适的岗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