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基建困局折射体制深层矛盾

美国为何不学中国通过搞基建拉动实体经济?原因是美国基建困局折射出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层矛盾。相较于中国政府通过土地公有

美国为何不学中国通过搞基建拉动实体经济?原因是美国基建困局折射出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深层矛盾。相较于中国政府通过土地公有制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美国在推进大型基建项目时面临三重制度性障碍:

首先是产权铁幕的问题无法突破,土地私有制下的博弈成本极高昂。 美国联邦政府征用土地需经历漫长司法程序,根据《财产征收法案》,需证明项目符合"公共使用"标准并支付市场价125%-150%的补偿。在此列举一个美国的典型案例:德州高铁项目因2%土地所有者拒绝出售,导致工程从2018到2015延误了7年之久。美国州际公路扩建常遭遇"钉子户"诉讼,每公里征地成本高达$120万,然而在中国同类项目的成本只有五分之一。

其次问题是美国特有的财政悬崖:债务驱动的不可持续性。美国市政债利率普遍4%-6%,而中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利率仅2.8%-3.5%。基建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2010年到2020年交通类项目平均收益仅1.2%,这是来自布鲁金斯学会的数据。由于缺乏土地财政支撑,纽约哈德逊园区改造需30年才能收回250亿美元的投资。

再次是治理碎片化的问题:联邦制下的决策低效。美国各州存在着环保标准差异,比如美国加州的CEQA法案,使跨州项目审批周期长达5到8年。美国工会强势地位推高用工成本,纽约第二大道地铁每公里造价25亿美元,这个金额属于全球最高的造价。 在美国利益集团的掣肘之下:汽车协会阻挠公共交通建设,石油巨头游说反对充电桩补贴。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看对比案例:

中国"八纵八横"高铁网10年建成4万公里,但是美国加州高铁2008年规划至今未完成中央谷地段。深圳前海自贸区3年完成土地整备,对比美国旧金山湾区捷运扩建延期超支300%,可知中美两个国家情况差异极大。萨缪尔森俱乐部理论揭示公共产品供给困境。

这种制度性差异导致两国形成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依托土地公有制和集中决策机制实现快速城市化,但积累地方债务风险;美国维持市场主导的基建体系,却陷入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困境。当前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两国都在探索第三条道路——中国推动REITs化解债务,美国尝试《芯片法案》式的产业政策突破,预示着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的新一轮范式变革。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请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