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秦吏》读书笔记26:秦国的户籍限制有多严格?

之前讲到黑夫发明了踏碓,但他没有自己献给官府,而是让自己的姐夫橼去进献,最后橼因为这个功劳,升为公士。为什么黑夫不自己拿

之前讲到黑夫发明了踏碓,但他没有自己献给官府,而是让自己的姐夫橼去进献,最后橼因为这个功劳,升为公士。

为什么黑夫不自己拿着踏碓去官府领赏呢?

这和秦国严格的户籍制度有关。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了“编户齐民”,这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之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国的户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民户。这是编户齐民主体,占人口绝大多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承担田租、赋税及徭役。

2、匠户。匠籍,这是城市和乡村的手工业者,包括陶工、铁匠、木匠等,部分为官府作坊服务(如“工室”机构管理)。

3、商贾。市籍,商人及家属单独登记,受“重农抑商”政策打压,不得穿丝绸、乘车,赋税加倍,子孙不得入仕。

4、官吏与爵位者。有爵位者(如公士、上造等二十等爵)可减免赋税、刑罚,高阶爵位可享有食邑。

5、特殊户籍群体。

①刑徒与奴隶:包括“隶臣妾”(官奴)、“城旦舂”(刑徒)等,身份世袭,从事苦役。

②赘婿、游士:社会边缘群体,被限制权利,常被征发戍边。

黑夫最初是民户,拜爵为公士之后,他就成了有爵位者。

黑夫发明了踏碓之后,也想献给官府,但请教了懂律法的阎公之后,黑夫就断了这个念头。

器具机巧,都归工师管辖。《工律》有言,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百工之事,由咸阳内史监管,各郡、县则由县令监管,县令之下有县工师,负责管理县中百工。每一年,县工师都要上缴所制的器具、兵器到郡上评比,若被评为下等,便要受罚,若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的,加重惩罚。”

秦国的农、工,都有设置了一套从上到下的官职进行管理,难怪能把国内资源统统集中到战争上。而且手工业以官办为主,还经常搞考核评比,像他姐夫橼那样的个体工匠反倒是少的。

秦国素来不喜没有实用的奇技巧淫之物,而提倡功至为上,若百工之人有增加实效的器具献上,且真的能达到所说的效果,也应当有赏赐,或赐爵、或赐钱……”

打个比方,铁剑虽然经过千锤百炼,可以比青铜锋利耐用,但既然无法大规模制造,大规模装备军队,便不为秦军所青睐。

踏碓是个好东西,但若不是百工籍贯的人献上此物,官府或许会先收下东西,却要惩罚献物之人一番。

这里还有一个韩昭侯的故事:

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怕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看到身上的衣服,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近侍回答说:“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

韩昭侯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不是不担心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超过了寒冷。所以明君驾驭臣下,臣下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不能越权去立功,超越职权就该治罪……

那个口吃的韩非还将这个故事总结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这就是法家思维了,对于官员如此,对百姓户籍,同样如此。

秦国从商鞅变法,给社会各类人员划分籍贯后,就规定什么籍贯的人,就应该干自己本职的工作:

士伍种田打仗,百工制造工具,商贾贩卖有无,官吏好好管理地方。

所以在秦国官府眼里,若是一个士伍不好好种田服役,而整天琢磨机巧、赚钱,那就好比猫儿不好好捉老鼠,却跑去学公鸡打鸣一样。

就算你真做出了好东西,也绝对不能褒奖,若是为了一件小器物,却树立了不良的风气,给人非分之想,争相效仿,那还了得?这秦国的秩序,不就乱了么?

所以,对这种不安分的人,官府要先收下他献上的东西,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口头表扬一番,然后再狠狠地处罚此人……

器物无罪,人有罪。

正因如此,过去百年间,哪怕张仪、甘茂等山东游士入秦后靠着一张嘴骤然成为显贵,秦国人却只是默默地看着,而不会动心思也学着去做游士,谋富贵。

因为他们不是专门给外国人才设置的”游士籍“,所以秦国人哪怕再艳羡,却也清楚,那条路,永远都不属于自己。

他们只能一代接一代的种地、当兵,遵循着商鞅划定的利出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