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要致富,先修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当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又饱受道路维修的困扰,不仅有随处可见的维修工人,甚至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补丁。
也正是这样,有很多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同样是沥青路,日本的公路就能年年如新,难道号称基建狂魔的我国真的技不如人吗?
19世纪后期,日本开始尝试使用沥青材料铺设道路。当时主要使用的是国产的天然沥青,但是这种沥青含有较多杂质,路面铺设后不久就出现了损坏非常影响路面质量。
几年后,日本政府首次引进了英国的沥青路面铺设标准,希望能提高道路质量。但是日本政府发现,直接应用英国标准并不完全符合日本的国情。
于是组织技术人员根据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研究出了更适合日本国情的沥青路面铺设标准,这为日本后来大规模铺设优质沥青路面奠定了基础。
二战后期和结束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国民经济一蹶不振。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从国外大量进口了质量更好的特立尼达湖沥青,这种沥青杂质更少,质量更高。
与此同时,日本还引入了美国当时更为先进的路面施工技术。在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日本国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部门,也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使沥青路面施工方法日益完善。
在高标准沥青材料和先进施工技术双重支持下,日本公路建设获得了较快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公路总里程很短,1955年时只有约2万公里,远远低于现在40多万公里的水平。
可以说,大部分日本公路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时期逐步修建起来的。
相比之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内战和外部封锁,国民经济极为落后。而公路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打通交通线路,使不同地区得到连通。
在资金和材料匮乏的情况下,大部分公路只能用较简陋的水泥及其他材料临时铺设,真正意义上的沥青路面只建设在少数要道上。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引进和使用沥青材料来铺设公路。
直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优质生活设施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用水、用电需求,各地纷纷启动在城乡补齐下水道、自来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大规模挖掘道路来敷设管线电缆,完成后再重新铺设路面。
同时,随着工商业迅猛发展,重型载重货车数量激增,长时间行驶在路上导致路基频繁损坏。基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考虑,必须及时组织对公路进行修补和设备改造。
然而,日本使用的高标准进口沥青成本高,考虑中国广袤国土和巨大资金需求,中国公路以水泥混凝土为主、沥青为辅,既确保覆盖各地,又考虑经济性。
为了鼓励水泥混凝土公路的铺设,当时交通部还下发文件,每公里补贴6万元。一时间,四面八方铺开白花花的水泥路面。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开始使用新技术提高公路质量,增加维护投入,对现有公路更新改造。但频繁翻新存在必要性,因为建设任务艰巨,国情复杂,不能简单与日本标杆对比。
要知道,日本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建设规模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可以使用更高标准的进口沥青。而中国大部分地区运输成本高,两国地理环境差异也影响着公路建设。
事实上,公路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本和中国作为东亚的邻居,自然就会受到关注,但这种简单对比忽视了两国不同的国情和发展历程。
从公路铺装技术而言,日本确实领先中国30多年。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沥青道路铺装率已达98.9%,而当时中国只有不足6成。如今这一差距虽有所缩小,但日本在公路质量方面仍优于中国。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国国情和运输需求不同。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有利于公路养护。东京8月平均气温在25-30°C,最高只有35°C左右,路面不易软化。
且日本大部国土为山地,人口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货物运输主要依赖海运,公路不需要承担过重交通压力。相比之下,中国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陆路运输任务繁重,公路承载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日本实施了严厉的超载处罚制度,超载较少出现,而中国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也加速了公路损坏。日本能依靠稳定的财政收入投入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国过去由于财政困难,多采用低价的水泥路面。
当然,公路问题不仅是技术和资金,还需要综合考量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日本的许多公路为近年新修,质量自然较好。
中国要修建连接全国各地的公路系统,难免存在一些使用30-40年的老旧公路出现质量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公路总体质量并不高,这需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加以理解。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公路建设将进一步发展。中国正在大力改善公路设施,用沥青材料逐步替代水泥路面,公路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当前中国每年新建和改造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这说明公路建设正受到高度重视。
不管怎么说,日中两国公路发展存在差异和不足,但都在根据国情需要不断优化。中国公路将持续推进公路建设方式方法的转变升级,稳步提升公路质量和服务水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