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从疯癫举人看古代官场“惊涛骇浪”

微微写诺诺 2025-01-19 13:46:10

中学课本中的《范进中举》,是从清代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里节选出来的,这部被视为官场百态图的奇作,属于六大名著之一。

大家应该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还有些印象,范进这个人,都五十多岁了,穷得叮当响,还是个秀才。在古时候人们寿命一般都不长的那个年代,他半辈子都搭在科举这事上了,可老是考不上。

家里的老母亲、老婆孩子都吃不饱饭,他那当屠夫的岳父特别瞧不起他,乡亲们也把他当成个笑话,成天说他一把年纪了还乱折腾,肯定考不上。

不过呢,命运的变化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在那最后一场科考里,范进居然考中了举人。

一瞬间,那股巨大的喜悦好似澎湃的浪涛,一下子就把他的理智给淹没了,这人就疯了。

他被岳父的一记耳光打得清醒了过来。这时候,周围人的态度那可是完全不一样了。原先凶巴巴的岳父变得可亲了,乡亲们也不再笑话他了,都拿着各种各样的礼品来讨好他、依靠他,就连县里有权有势的老爷们也一个接一个地来他家攀关系。

这样的场景,乍一看有些荒唐,可实际上却藏着深深的时代奥秘。

【阶层跃升的狂喜】

为啥范进能高兴得疯了呢?咱要是设身处地地琢磨琢磨,要是从十几岁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搞科举这事儿,跟苦行僧似的一年又一年地准备考公务员,一直到54岁,人都快到老年了,才总算考上了,而且这可不是一般的公职,那是直接能候补正处级的县官位子呢。

在书里所讲的那个年代,举人具备有成为候补县官的资格,这代表着啥呢?

在古代,县官被称作“百里侯”。那时通讯不畅,地处偏远,皇帝的管控难以触及。一个县少则几万人口,多则几十万人口,在这一方天地里,县官就是主宰者,掌握着决定生死和赏罚的大权,那可真是威风凛凛。就单单是这权力的吸引力,便足以让人疯狂了。

就算还没马上当上县令,范进也算是一只脚跨进了士绅阶层,进入到统治阶级之中了,好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就跟着来了。

明清两朝有规定,只要考中举人,就能分得一些田产,还能拥有免交赋税的特殊权利。

于是呢,好多百姓为了能少交点税赋,都把自家的田地挂在举人的名下头。打个比方,正常交税得交 10%,要是挂靠到举人那儿,给举人 5%就行,这样百姓就能少交 5%,而举人老爷呢,就算自己名下没地,也能轻轻松松地多一份收入。另外,举人和他的仆从不用去服徭役,这就使得一些人主动去给举人当仆人,为的就是能免除徭役。

在地方上的各种事务里,老百姓碰到些小事情需要做个决断,通常都不想去衙门遭罪挨打,所以会找举人、士绅这些有威望、品德好的人来当公证人、裁判官。时间一长,这些人在老百姓当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就连县令处理县里的重要事情,也常常和士绅们商量,这就有点像“合议”的制度。

范进这新晋的举人,有成为地方一霸的可能,就像城南的那些家族一样,财源广进,又有说话的分量。这样的情况突然变化,不管是谁,恐怕都很难控制自己,所以发疯也是说得通的了。

范进的好运气还在继续,他在54岁中了举人之后,57岁时又考中了进士。

在明清这 600 年里,进士总共也就 51000 多人。要是按照人口比例来比较的话,能考上进士,那可比现在从清华北大博士毕业都要难得多。

范进运势不错,官途顺遂,被任命为山东学道。

这学道是啥官职呢?可绝对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现在的教育厅厅长。

【儒教体系下的威权】

其中,组织考试以及把控读书人的仕途命运极为重要。

在古代,那些想当官的读书人,都是儒家的门徒,属于潜在的统治阶层。而学政呢,作为管理这帮读书人的头儿,其地位很是不凡。

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儒教和西方宗教存在相似点。在西方,国王、贵族得由天主教会来认定;在中国,当官的则有儒教作为支撑,进士都被称作“天子门生”,皇帝好像儒家的“教皇”,学政就是皇帝派到各地的“钦差大臣”,就如同教皇往各地派驻的主教、红衣主教一样,凭借儒教思想来管理社会精英和读书人。

要是学政给出“不服教化”“有辱斯文”这样的评语,那麻烦可就大了。轻一点的,当官的路就断了;重一点的,会被社会上的人骂,一辈子都翻不了身。

在《雍正王朝》里,河南的考生由于田文镜施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策,损害了士绅的利益,于是他们举着孔子的牌位,指责田文镜是儒教的敌人,这跟西方天主教徒举起圣十字架,谴责异教徒的做法极为相似,其背后都存在着强大的舆论和群体压力。

皇帝虽说掌握着皇权,可军队在某种程度上是儒教的“捍卫者”,所以皇帝不敢轻易使用武力进行镇压,就怕引起皇权和教权的矛盾,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基础,得不到文官系统的支持,丧失合法性,导致权力垮台。正因如此,就算雍正对此事极为恼怒,也只能运用弘历刚柔相济的办法来解决。

学政这个职位,地位挺高,影响力也很大。虽说不直接管着钱粮、兵马以及人事任免这些权力,但负责全省的思想意识方面,组织科举、干部考试等重要事情,关系到组织工作的关键核心。

清朝的学政是由朝廷委任的,并非地方官员。在省里,学政和主管政务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按察使是同级的,都属于副部级;要是到了京城,那起码得是侍郎的级别,比六部尚书稍微低一点。

要是搁在现如今的省级架构里,学政差不多能把宣传部统管起来,还能监管组织部的一部分职能以及教育厅,起码得是省委常务副书记那个级别的,其权力的辐射范围既广又深。

比如说像应天府、顺天府这些特殊地方的提督学政,那可是从二品或者正二品的官儿,跟巡抚、省长是一个级别的,在朝廷里能和六部尚书地位相当,特别有派头。

然而命运不济,他家的家族逐步走向衰败,等到了吴敬梓这儿,多次参加考试都没考中。

反过来讲,范进起初屡次考试都失败,后来却中了举,还中了进士,实现了一路反转。在书中选中范进的广东学道周进,也是很晚才有所成就的人,他早年多次参加考试都没考上,就转而经商了,后来得到别人的资助捐了个监生,这才又能进入考场。这个角色的原型是吴敬梓的爷爷,他爷爷学习成绩不好,依靠家族捐资成为监生,最后只做到了从六品的官职,和祖上的荣耀相比,差得很多。

吴敬梓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考中,还和家族在钱财方面产生了矛盾,分完家后搬到了南京,家中境况变得不好,最后写出了《儒林外史》。

在书里,他竟然拿自己爷爷来“打趣”,以此塑造出周进这一形象,在古代那个极为尊崇儒教的时期,这种做法可以说是违背常理的,要是被人抓住了把柄,肯定会遭到众人的指责和批判。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自己和科举、儒教分道扬镳,他才能够用冷酷的笔调,描绘出儒林众人的丑恶模样,给后人揭开在科举制度之下奇异古怪的社会真实面目。

范进中了举人,这不单单是他个人命运的一个大转变,还是我们了解那个时期官场、阶层以及文化的一个途径,能使我们仿佛跨越时空一般,感受到封建末期儒林的那种喧闹和荒唐。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