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全家一起去看了《长津湖》,电影着实让人感动,连墨娘这样对战争和军事基本没有概念的人,都说真佩服那时候的那些人。和前面上映的《金刚川》一样,影片里美军的F4U舰载战斗机又一次给志愿军造成了大量伤亡。其实F4U在朝鲜战争中投入的数量虽然也不算少,但比起空军的F-84、F-86等来说还是少多了。后来志愿军空军一参战,F4U作为活塞式战斗机,在喷气式的米格-15面前更是没占到任何便宜。
F4U的辨识度相当高,这要归功于那副独特的W形机翼。之所以把机翼做成这种形状,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把机身“撑”高一点,在起落架同样长度的前提下,让螺旋桨尖离地面远一些。因为F4U采用了普惠公司的R-2800“双黄蜂”发动机,功率达到2000马力,是当时马力最大的活塞发动机,为了配合这台发动机,配了一副直径4米的超大螺旋桨。为了让桨尖不会轻易打到地面,就必须延长起落架支柱的尺寸,但那样的话一来会增加起落架重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将起落架全部收到机翼内部。这种机翼让起落架可以尽可能短,同时还能兼顾螺旋桨的离地高度,一举两得。
另一大特征是奇长无比的机头,F4U从头到尾一共只有10米出点头,但在座舱前面就有4.27米,给人感觉飞行员是坐在后半截机身里,加上后三点起落架,在地面或甲板上这高高昂起的机头给飞行员视野造成了很大的遮挡,这在航母上起降时会造成一些麻烦,不过在空中问题倒不是很大。之前的P-51、喷火等飞机,滑油散热器都突出于机身或机翼外部,F4U则在机翼根部开了个口,把滑油散热器和增压器塞了进去,这样在机身外部几乎没有多余物。加上大量采用平头铆钉和点焊技术,F4U的机身外表非常光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阻力、提高了飞机气动性能。
虽然没有赶上中途岛海战,但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上,F4U仍然与F6F并为美国海军航空兵主力战斗机,成为日本战斗机的强劲对手,美国海军也一直等到F4U出现以后,才真正有了和零式一较高下的战斗机,到抗美援朝时F4U仍是美国海军的主力战斗机之一。F4U除了6挺机枪以外,还能挂载火箭弹,但那时候的火箭弹一般也只能用来对付轰炸机,对灵活的战斗机基本没什么作用。美军的飞机一向都讲究多功能,F4U也能挂2000磅炸弹。
F4U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52年,这时候距它首飞已经过去了12个年头,最后的总产量超过15000架,有意思的是F4U的最后一个战果竟然是P-51,时间是1969年7月14日,而这也是P-51的最后一次战损。
可能有人会说长津湖战役中,为什么没有出现志愿军空军。实际上长津湖战役发生在1950年11月底至12月底,那会儿我们的空军部队还在紧张的组建过程中,1950年10月才刚刚成立两个航空兵旅(后改为师),飞机都还没到位,更没有战斗经验,所以前期的第一、二次战役,志愿军是在完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投入作战的,困难可想而知。第一个空军战斗机大队进驻浪头机场已经是1950年12月21日,这时候长津湖战役已经接近尾声。
虽然F4U在电影里大发淫威,但毕竟还是活塞式战斗机,整体作战效能比米格-15差上老大一截,在志愿军空军参战后,F4U就失去了发威的资本,不过因为总的参战机会并不多,因此战损倒的也不算多——最后被志愿军空军击落18架、击伤2架,另外1953年在国土防空作战中还被击落了1架。
电影里也有一些镜头有点小误,印象里有个F4U投放了两枚大“炸弹”的镜头,但那“炸弹”从外形上看好像应该是副油箱才对。瑕不掩瑜,这点小节并不会影响电影整体的艺术性和教育意义,更不会抹煞全体志愿军将士丰功伟绩,这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