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浦安修提出离婚,彭德怀同意并说:虽然难过,但我不怪她

青陌读史 2025-02-06 13:40:50

1962年10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已经多日和彭德怀没有见面的浦安修,在彭魁梅的陪伴下来到了吴家花园。

此次前来,浦安修并不是来看望丈夫的,而是来离婚的,早就知道消息的彭德怀也找来了自己的患难知己杨献珍。

见面后,浦安修一直没有直视彭德怀,而一向性格坚强的彭德怀,心里也极其难过。不一会儿,彭德怀选了一个大大的梨子并削好了皮。

随后他又将梨子均匀地分成两半并放在了一个干净的盘子里,顺手就推到了浦安修的眼前,浦安修也明白了彭德怀的用意。

中国人向来对夫妻分吃一个梨有忌讳,因为“梨”的谐音为“离”,分吃一个梨也就意味着“分离”。

彭德怀说:“我同意离婚,但我不吃梨,因为我心里是不愿意分手的,安修,如果你要是相信我,你就不要吃梨,但如果你对我也有怀疑,你就将一半的梨吃掉,从此后我们毫无瓜葛!”

这时屋内几个人都将目光放在了浦安修身上,浦安修的眼泪也已经落下,她内心很痛苦,她在挣扎着。

自从和彭德怀结婚,他们携手走过了20多年,虽然没有子女,但感情一直深厚,她深知彭德怀现在的处境有多难,他很需要自己。

如果自己吃了一半的梨,无疑对彭德怀又是一个打击,可想到现实中的压力,浦安修又觉得有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她无力背负。

犹豫了一会儿后,浦安修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拿走一半梨,杨献珍一看就着急了,声音中夹着哭腔说:“安修,这梨你不能吃!”

浦安修眼泪彻底绷不住了,她环视了一下在场的几个人,哽咽说:“你们的话,是在撕咬我的心啊,我真的受不了了!”

已经明白浦安修选择的彭德怀,愤怒地将另一半梨扔在了地上,泪水在这位久经沙场的硬汉眼中旋转着。

浦安修知道此次的选择意味着她和彭德怀的婚姻彻底走到了尽头,恐怕余生见面的机会都少之又少。

离开前,浦安修轻声交代说:“老彭,你自己多保重吧!”彭德怀背对着浦安修,没有说半个字,他的心已经凉了。

一生忙于革命的彭德怀,虽然有过两段婚姻,却遗憾没有子女,妻子浦安修就是他最亲密、最可依靠也是躲避外界风雨的最后一道港湾。

如今连这最后的港湾也不能依靠了,他心里的悲凉和孤独感可想而知,而从这一天起,彭德怀和浦安修24年的婚姻关系也走到了尽头。

只是浦安修没想到,在特殊时期决绝地离开彭德怀,会给自己带来悔恨和自责........

彭德怀和浦安修相识于抗战爆发的第二年,此前彭德怀曾有过一任妻子,而且,他和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

但战乱将彭德怀和妻子分开了整整十年,期间,妻子曾被敌人抓捕,为了逃难她甚至化妆成乞丐,日子过得很艰难。

因为迟迟找不到彭德怀,生活又极其艰难,妻子无奈改嫁还和对方生了一个女儿,一直到1938年,妻子才在报纸上得到彭德怀的消息并找到了延安。

见面后,当得知妻子已经改嫁后,彭德哈心里很失望、很难过,妻子希望复婚,毕竟她和那位“丈夫”没有感情,可一向刚正不阿的彭德怀拒绝了这个提议。

在彭德怀看来,既然妻子已经改嫁还有了孩子,自己绝不能拆散别人,虽然妻子执意留在延安,可她和彭德怀也没有破镜重圆。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彭德怀重新接纳妻子,也许在他最艰难时,就不会一个人面对了。

毕竟浦安修离开后,彭德怀和身边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是坤模(第一任妻子),她不会离开我!”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和第一任妻子结束夫妻关系后,彭德怀并没有想过再娶,但战友们都为他着急,就张罗着为他相亲。

后在陈赓的热心张罗下,彭德怀和来自上海的知识分子浦安修相识并结为革命夫妻,1939年,浦安修跟着彭德怀从延安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

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指挥部队与侵华日军浴血奋战,而浦安修则担任妇女委员会专职委员。

后来浦安修曾回忆在太行山的生活,直言,那时候我们过得是清教徒式的夫妻生活,只有每周六我才能到他那。

虽然是副总司令,可彭德怀和战士们过着同样的生活,看着他那么清苦,同志们都心疼就让浦安修劝他。

可彭德怀不听,他说:“等大家的生活都好了,我的生活也就好了,现在条件这么艰苦,我怎么能自己享福!”

浦安修理解彭德怀,对他的爱也更深厚了,当然,虽然是夫妻,可彭德怀对浦安修的要求也能很严格。

1942年,日军对根据地进行封锁和扫荡,为了解决饮食问题,战士们只能到处挖野菜,彭德怀要求浦安修也要去。

有一次,浦安修身体不舒服想请假,却遭到了彭德怀的批评,浦安修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带病上山挖野菜去了。

这样的彭德怀看似有些冷漠,但其实他是铁汉柔情,回归到生活,他对浦安修很关心、很疼爱。

那次部队撤离时,浦安修脚底下都磨出了水泡,彭德怀不但给妻子洗脚还小心地给她挑水泡又交代说:“以后走路一定要走平路,不要把脚搞成这样了!”

彭德怀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大嗓门,但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每次和浦安修说话,彭德怀都轻声细语,从未听过他们有过争吵。

他们携手走过了艰难的抗战时代和抗美援朝,原本也可以走到白头到老的,只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们却走散了。

其实早在离婚前,因为“环境”的关系,他们已经分居多日,浦安修一直住在宿舍里,期间总有人来找她瘫痪,希望她和彭德怀解除婚姻关系。

终于,顶不住压力的浦安修决定离婚,这个消息是由彭德怀的侄女彭魁梅告诉他的,彭德怀听后,说了一句:“虽然难过,但我不怪她!”

当浦安修的离婚申请书递交到邓小平那时,邓小平看也没看,只说了一句:“离婚是他们的家务事,我们不管!”

所以他们只是口头离婚,组织上和法院都没有干涉和批准,就那么不了了之了,只是从那之后到彭德怀去世,他们都没有见过面。

彭德怀去世前,曾有人去征求浦安修的意见,问她是否见一面,但浦安修的回答是:“不必了!”这三个字带给她的,是余生的悔恨。

1974年11月19日,戎马一生的彭德怀被病魔夺走了生命,终年74岁。

四年后,组织上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待会,而因为没有走法律程序,组织上同意浦安修以彭德怀夫人的身份出席追悼会。

因为心里内疚,此后浦安修不辞劳苦地整理资料,最终出版了《彭德怀自述》一书,同时,她还将组织上补发的彭德怀的工资捐赠出去。

做这些事情,不但缓解了浦安修对彭德怀的思念也减轻了她的内疚之情。1993年,在彭德怀辞世19年后,浦安修在平静中走完了自己一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