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7在印巴战争期间被国产歼-6暴揍的事,大家已经听说了很多了。其实呢,印度进口的苏-7主要是BMK型,这种是专供出口的对地攻击型,按照苏联的规矩一般还要缩点水的,虽说号称投掉外挂以后也能空战,但歼-6是以格斗空战为主要设计目标的,巴铁的歼-6还能发射响尾蛇导弹,这让苏-7面临的局面,比越南战场上的F-4更加尴尬。最后巴基斯坦说一共击落了30多架苏-7,其中歼-6击落了8架,但印度只承认其中的一半,巴基斯坦倒是承认至少有2架歼-6被苏-7击落。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苏-7是和米格-21一样的前线歼击机的定位,但后来作为歼击机生产的最早的苏-7只有132架,其余大部分都是对地攻击机,苏-7无论是产量、还是发挥的作用,特别是知名度都远不如米格-21。其实从战技指标来看,早期苏-7的很多数据并不比米格-21差,凭借比米格-21大上一圈的机体,苏-7至少在改装潜力这一块肯定比米格-21更好;即使从空战性能指标上看,早先的苏-7也并不落下风,在最大飞行马赫数、实用升限上都要强于米格-21的早期型,因为АЛ-7发动机的推力比Р-11大上将近50%,苏-7的推重比甚至比米格-21更高,加上机翼面积更大,翼载荷也更低。可能是苏-7长得没有米格-21那么好看吧。
因为都是机头是气,所以从某些角度看上去,苏-7和米格-21还真的挺像,但实际差别还是很大的。苏-7是大后掠翼、米格-21是三角翼,苏-7机翼前缘有两片从上表面绕过前缘到下表面的翼刀,米格-21的翼刀只在外侧有很小的一片,苏-7的尺寸也比米格-21大不少,座舱盖后部与机身背部的连接部位也不一样,其实只要仔细看一下,分辩出这两者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仔细看看,差别不小
而且推力大的一个不好的代价就是耗油量高,早期苏-7的航程只有1000公里出点头,而换装了Р-11发动机的米格-21原型机,有的资料介绍机内燃油可以飞到1800公里,这个数据明显有点过高,现在的米格-21Bis也不过才1300公里,比较可信的应该也是在1000公里上下,也只能作为前线战斗机用了。
实际上苏-7还在研制过程中就被下令改为对地攻击机,从第二个改型苏-7 B开始就全都是对地攻击型,因此一般称苏-7为战斗轰炸机甚至干脆就是轰炸机。产量比较大的改型中,Su-7B生产了431架、能挂核弹的BM生产了290架,BKL型在主起落架外侧加装了一对小滑撬,可以在雪地和泥地里起降,还加了一对助推火箭,一共生产了267架;前面提到的BMK型是在BM型的基础上“缩水”的,共生产了441架,加上其余双座教练型等,苏-7一共生产了1800多架,有的资料说超过了3000架,可能是加上了后来的苏-17、苏-22等这些发展型号。
改成对地攻击型,并不只是多挂几枚炸弹飞过去这样简单。为了能挂这些武器,机身结构必须要加强;为了能飞到敌目标上空,燃油量也必须增加;同时为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去轰炸,也要求结构上的改动,以增强生存能力;另外机载设备和操纵特性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装,比如加装轰炸瞄准具什么的。一系列措施下来,苏-7B的重量指标相比原型机增加了30%,BM、BKL这些改型就更重,这样一来也必然影响空战机动性。美军的F-4在歼-6面前都栽过跟头,印度的苏-7在歼-6面前吃点亏,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事。
其实作为战斗轰炸机,苏-7的战绩并不差。据说印度空军在1971年的战争中使用了6个苏-7中队、总共140架飞机,执行了将近1500架次的攻击任务。由于当时印军的堪培拉轰炸机速度较慢,只能在夜间进行偷袭,而高速的苏-7就承担了大部分白天低空突防的任务。印度空军的苏-7战机保持了非常高的出勤率,最高峰时每名飞行员每天要出动6架次。苏-7也有很高的生存能力,经常受到严重损坏也能安全飞回基地,有一架苏-7被打掉一半的方向舵,平尾、副翼和襟翼也严重损坏,但最终还是飞了回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