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唐纳德·特朗普的再次胜出让世界哗然。
人们困惑于一个被指控煽动叛乱、深陷丑闻的政客为何能卷土重来。
答案或许藏在美国持续20余年的“战争机器”中——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反恐战争”到无休止的军费膨胀,军工复合体与政治精英的合谋,不仅掏空了美国社会的根基,更孕育出一头吞噬民主的怪兽。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铲除全球邪恶”为名发动“反恐战争”。这场耗资8万亿美元(布朗大学“战争成本项目”数据)、导致450万人死亡的战争,最终却成为撕裂美国社会的催化剂。
1. 被牺牲的“红州蓝领”
研究显示,特朗普在2016年胜选的关键摇摆州——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威斯康星——均有一个共同点:当地军人伤亡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者克里纳(Douglas Kriner)和沈(Francis Shen)的模型证明,若这些州的战争伤亡减少,希拉里·克林顿可能已入主白宫。
数据背后是残酷现实:普通家庭承受亲人战死伤残之痛,精英阶层却通过军工订单攫取暴利。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资产在战争期间增长超300%,而普通工人实际收入停滞不前。
2. “反战”幌子下的政治投机
特朗普敏锐捕捉到这种愤怒。2015年,他公开嘲讽越战英雄麦凯恩“不算真正的战俘”,2016年攻击希拉里“热衷战争”。尽管他本人从未参军,但对战争后果的批判成功塑造了“反建制”形象。
吊诡的是:特朗普执政后军费不降反升,2020年五角大楼预算达7400亿美元,比奥巴马时期增长13%。但这并不妨碍他将自己包装为“结束战争的人”——因为民众早已对“华盛顿战争党”彻底失望。
二、民主党的“战争瘾”:亲手喂养政治对手若说共和党是战争机器的直接操盘手,民主党则是其“共谋者”。从奥巴马到拜登,自由派精英的绥靖政策,为特朗普主义提供了肥沃土壤。
1. 奥巴马的“虚伪转向”
2013年,奥巴马在国防大学演讲中宣称“战争必须结束”,赢得媒体赞誉。但现实是:他任内无人机袭击次数比小布什时期增加10倍,在7个国家开辟新战场,军火商利润创历史新高。这种“口头反战,行动扩军”的悖论,让选民对民主党彻底失去信任。
2. 希拉里与哈里斯的“致命人设”
2016年大选前夕,《福布斯》刊文直指希拉里“从未见过一场她不想让美国人打的战争”。这种评价来自共和党背景的里根幕僚班多夫(Doug Bandow),足见其政策极端性。
2024年,哈里斯重蹈覆辙。面对加沙战争中3.8万平民死亡(联合国数据),她坚持向以色列输送武器,导致关键摇摆州的年轻选民和穆斯林群体大规模倒戈。民调显示,若她支持对以军售禁令,支持率可提升5-7%——但军工利益让她无法回头。
---
三、科技寡头与军工复合体:特朗普的“金权同盟”
特朗普的崛起离不开一群特殊盟友:硅谷科技巨头。他们与军工集团的深度绑定,构建起一个操控美国命脉的“金权帝国”。
1. 马斯克的“星链军事化”
SpaceX与美国军方签署29亿美元合同,将“星链”变为北约武器系统的“太空神经”。在俄乌战场上,星链直接参与目标定位,马斯克甚至能单方面切断战区信号——这种私人公司掌控战争命脉的局面,让特朗普看到了“驯服科技寡头”的价值。
2. 亚马逊、Meta的“战争云”
亚马逊AWS承包国家安全局100亿美元监控项目,微软为五角大楼打造“战争元宇宙”。当扎克伯格祝贺特朗普胜选、贝索斯示好新政府时,他们看中的不仅是税收优惠,更是未来6.8万亿美元的“AI军事化”市场(兰德公司预测)。
3. 数字威权的诞生
科技与军工的融合正在重塑美国社会:
-监控资本主义:谷歌AI算法被用于无人机定点清除
-社交媒体煽动:Meta平台放大极端民粹言论
-零工经济兵源:Uber式“按需士兵”成为私营军事公司新模型
这种“数字—军事复合体”的终极形态,恰恰是特朗普“强人政治”的技术基础。
四、军事化社会美国学者查默斯·约翰逊曾警告:“帝国过度扩张必然导致民主崩溃。”
1. “绝对服从”的文化侵蚀
美军在伊拉克使用的“震慑战术”(如无差别轰炸),逐渐演变为国内政治话语。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山时高喊“为总统而战”,正是将国家机器暴力逻辑移植到公民社会。
2. 社会资源的致命错配
美国每年军费超9000亿美元,但:
-医疗:人均预期寿命连续三年下降
-教育:4400万学生背负1.7万亿美元贷款
-基建:30%桥梁存在结构性缺陷
这种“大炮压倒面包”的畸形发展,使得民粹主义成为唯一出路。
---
结语:帝国的癌症,世界的警钟
从特朗普的崛起可以看到一个恐怖逻辑:军工复合体为维持利益需要不断制造敌人,而敌人越强大,社会就越倾向强人政治——最终,这个闭环将吞噬所有理性声音。
当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时,美国正陷入自己打造的战争陷阱。历史的讽刺在于:曾以“终结历史”自居的超级大国,可能正亲手写下自己民主的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