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豹2A6与俄T-90M对比余波未平,俄38研究所新报告再陷BMP-3于窘境。拆解缴获M2A2 ODS-SA布莱德利战车后,俄罕见承认对手多维领先,显现装备差距及设计理念分歧。
装甲与防护:重量级选手具备先天优势,其厚重的装甲提供了出色的防御能力,成为其在战场上的重要保障和核心竞争力。
美制“MA2A ODS SA”步战车,配BRAT-A2反应装甲,重32.7吨,正面抗30mm穿甲弹,侧面防30mm爆破弹。较BMP-3基础版18.5吨,为降维打击。BMP-3虽标称22.9吨,传统装甲仍单薄。
俄报告回避了“防护与吨位正相关”逻辑。30吨级步战车中,BMP-3若增强防护,必牺牲机动性。这凸显了苏/俄系步战车“轻甲高机”设计在现代火力下的局限。
火力较量中,口径大小与效能高低相互辩证。大口径可能带来强火力,但效能还受技术、战术影响,需综合考虑,以实现最优火力输出。
俄方推崇M242型25mm链炮:立靶精度为BMP-3的2A72型两倍,千米外贫铀弹穿深66mm。M242专注反装甲,重119kg、射速200发/分;2A72仅84kg,延续苏式多任务武器站思维。
中国军工认为,M242远程弹道弯曲明显,俄30mm弹穿深不足但多用途。关键差距在弹药技术,俄新弹落后M919,更不及中国自研。火炮竞争已转向材料工艺。
人机工程:战场生存的关键因素,虽不显眼却至关重要。它通过优化装备设计,提升士兵效能,确保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战场生存能力。
布莱德利采用前置动力舱,实现载员舱-炮塔-驾驶室贯通,6名步兵可经尾部坡道快速撤离。BMP-3动力舱中置,载员需爬越高温结构,下车路径受限,实战危险。这反映苏军重视车载突击,北约则注重步兵独立作战。
俄方火控系统落后:M2A2配双通道热成像,BMP-3基础型仍用微光夜视仪。BMP-3M虽升级用热像仪,但俄元件在清晰度和适应性上仍不足。夜战中,步战车观测设备比武器更重要。
未来展望:中式方案将成破局关键,通过独特策略应对挑战,展现其智慧与效力,引领未来发展新方向。
俄为“库尔干人-25”造势时,中国ZBD-04A已给答案:保留BMP-3火力优势,重构车体。前置动力舱、尾部坡道、复合装甲改进,优化人机工程,提升防护。观瞄系统达M2A3水准,配30mm弹,平衡火力、防护与态势感知。
VN20重型步战车彰显东方智慧:38吨重,配GL5主动防御与可调油气悬挂,防护达主战坦克级,保持本质功能。其“有限重甲化”或成中型机械化部队优选,平衡灵活与防护。
俄军报告为装备革新铺垫,指出步战车进入“系统对抗”时代。中系战车领先因模块化多任务适应、电子战场感知及材料技术突破。未来较量在于体系化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