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怎么变成超大的棉花糖

透明雨y 2024-10-20 14:54:11

街上人多热闹的地方,常常会看到有卖棉花糖的小摊,往机器里放一小勺白糖,机器哗哗地一转,用一根小竹棍往机器上一绕,就是一大团的棉花糖,

棉花糖制造机仅需一勺砂糖,便能魔术般地做出轻盈如云的糖丝,砂糖如何在这台机器中悄然蜕变?

实际上,棉花糖机构造很简单,核心部件为托盘、发热元件以及一个可旋转的糖盒,糖盒周围密布着直径约五十微米的微小通孔。

先将砂糖置于糖盒内,随后启动下方的发热元件对糖盒进行加热,使砂糖逐渐融化成糖浆,糖浆以每分钟高达3400转的速度飞速旋转,受离心力的影响,融化的糖浆自糖盒边缘的细孔中喷射而出。

一旦脱离高温环境,糖浆瞬间冷却凝固成纤细的糖丝,并随着周围的气流旋转舞动,商贩手持长棍,巧妙地缠绕收集这些轻盈的糖丝。糖丝间巧妙地保留了适量空气,使最终成品的体积膨胀,质地松软如同云朵。

砂糖作为纯度超过95%的蔗糖结晶,其物理性质随温度而变化多样,从而能够创造出风格迥异的糖果与美食。

一般而言,糖类的制作起始于糖与水的混合液,通过升温至110°至112°C,使其呈现微稠状,适合作为冰淇淋或甜品的淋酱。

继续加温至116°C,糖浆中的水分大幅蒸发,含水量降至15%以下,随后冷却并搅拌,便能制成口感绵软的奶糖类软糖。

而当温度攀升至149°至154°C间,糖浆几乎完全脱水,仅含1%以下水分,迅速冷却后便能凝结成硬糖。

此过程中,糖分子间发生深刻变化,多余水分蒸发殆尽后,糖开始自身脱水,色泽转而金黄,这就是焦糖化反应。

一旦温度突破160°C,糖分子裂解为葡萄糖与果糖,并持续脱去氢氧元素,经历聚合作用,生成棕色的焦糖酐、焦糖烯、焦糖素和其他酚味物质,它们是焦糖味道色泽的来源,我们肉眼观察到的就是糖的颜色变棕并不断加深。

中餐中的炒糖色,西餐中的焦糖布丁都是利用了糖的焦糖化,棉花糖与传统糖果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跳过了加热糖水混合物的步骤,直接加热砂糖。

而棉花糖的制作则别出心裁,它跳过了传统加热糖水的步骤,直接对砂糖进行加热处理,蔗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瓦解,促使结晶缓缓转变为浓厚清澈的液态。

棉花糖机制作的关键还在于精准的温度调控,在糖液融化却未达焦糖化时,巧妙地将之塑形为甜蜜的糖果。

这一过程要求温度至少维持在127°C以上,过低则糖液融化不全,难以成丝;过高则易导致焦糖化,影响口感。

棉花糖与硬糖追求急速冷却,赋予清澈硬脆的质感;而奶糖则需温柔慢冷,成就其绵软顺滑的口感。

这些差异根源于蔗糖分子的排列方式—晶态与非晶态之分。蔗糖分子排列可以分为晶肽和非晶肽。

砂糖本质上属于晶态糖,一旦加热至融化,若随后迅速冷却,糖分子因时间仓促,无法再次有序排列成晶体结构,便会在无序状态下固化,形成类似玻璃的非晶态糖,这类糖品包括硬糖及棉花糖等。

相反,奶糖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缓慢冷却与搅拌的方式,使得蔗糖分子有足够的时间重新组合,形成微小的糖晶体,因此奶糖保持了晶态糖的特性。

而棉花糖的制作,则是先通过加热使砂糖升温融化,随后迅速降温,这一过程改变了蔗糖分子的排列结构,从晶态转变为非晶态的糖丝,接着,利用棍子不断收集并缠绕这些糖丝,最终制成了蓬松轻盈的棉花糖。

决定一种糖的“甜度”,最主要的当然是它的成分,一般的奶糖、水果糖等糖块,最主要的成分是蔗糖和麦芽糖,其中蔗糖比麦芽糖甜得多。

棉花糖的成分就是蔗糖,从成分上就可以知道,棉花糖应当比一般的糖块甜,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棉花糖比白砂糖更甜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尝过绵白糖、白砂糖或冰糖,分别往嘴里放一点绵白糖、白砂糖或冰糖,会发现绵白糖比白砂糖甜,比冰糖更甜。

众所周知,绵白糖、白砂糖和冰糖都是比较纯的蔗糖,在成分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结晶大小的不同。

我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甜味,是舌头上的味蕾遇到了糖的分子,如果遇到的蔗糖分子太少,我们的感觉就不很甜。

而蔗糖的分子要遇到我们的味蕾,首先必须溶解在水里,好在我们的舌头上都会有丰富的唾液,如果唾液太少,也就不容易品出什么味道。

绵白糖的颗粒很小,白砂糖的颗粒就较大,冰糖颗粒更大,因此,绵白糖放到舌头上,能够较快溶解,唾液中的蔗糖分子一下子就很多了,味蕾遇到的蔗糖分子多,就会感到很甜。

白砂糖就差一些了,所以口感往往不如绵白糖,而冰糖溶解得更慢。同样是蔗糖,溶解得快的,自然就感到更甜一些,棉花糖的成分也是蔗糖,而且比绵白糖更容易溶解,你吃一口棉花糖,几乎立刻就化了,所以,在感觉上它会比绵白糖和白砂糖更甜。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喜欢的可以戳个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