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什么认为王振是忠臣?其实你要是明英宗也会这么认为

曹子涵 2025-02-17 09:07:21

王振是个太监,却掌控了大明朝十五年,这事儿听着就离谱。更离谱的是,他害得英宗朱祁镇被俘八年,朱祁镇回来后还给他建庙。这俩人到底啥关系咱们今儿就聊聊这事儿。

朱祁镇八岁当上皇帝,小屁孩一个,啥也不懂。第一次上朝,站一堆老头子中间,腿都哆嗦。念奏章磕磕巴巴的,大臣们眼神都不对劲。这时候,王振在后边小声提醒,朱祁镇才算是念完了。从那会儿起,朱祁镇就觉得王振是自己人了。

王振不是一般太监,人家是真读过书的。字写得好,还能讲经史。小皇帝问他为啥当太监,王振说就想伺候皇上。这话听着,朱祁镇心里暖洋洋的。宫里人都看出来了,这小皇帝特别依赖王振。

早上天没亮,王振就来乾清宫等着。小皇帝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王振笑眯眯的脸。朱祁镇问过王振,你咋对我这么好啊王振说,皇上聪明,将来肯定是明君,伺候您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这话说的,谁听谁高兴。

大臣们进宫说话客客气气的,可朱祁镇知道,他们心里瞧不起自己这个小皇帝。只有王振,从不把他当孩子看。有次朱祁镇说想去打猎,大臣们七嘴八舌说不合规矩。王振却说,皇上长大了,该学学打猎了。这话说到朱祁镇心坎里了。

慢慢地,朱祁镇发现宫里人都怕王振。太监们见了他直不起腰,大臣们见了他笑脸相迎。王振权力越来越大,可对朱祁镇还是一如既往的恭敬。有人说王振是奸臣,可在朱祁镇眼里,王振就是他最亲近的人。大臣们说话绕来绕去,只有王振,说话直来直去。

十五岁那年,朱祁镇第一次想自己处理朝政。王振没拦着,反而鼓励他说,皇上聪明,该掌权了。这话正中朱祁镇下怀。后来的事,大家都说是王振蛊惑君心。可站在当时朱祁镇角度看,这个陪着自己长大的人,怎么会害自己就像你现在,如果从小陪在身边的人处处为你着想,你会怀疑他吗

宫里人都说,王振死后,朱祁镇特意在京城修了智化寺,还为王振塑像。甚至被瓦剌掳走八年后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为王振招魂。有人笑话他痴心。可谁又知道,对于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皇帝来说,王振就是他最信任的依靠。

朱祁镇第一次被王振镇住,是在他十三岁那年。一个西域商人进贡了只会说话的鹦鹉,大臣们看都不看,说这是胡人哄骗天子的玩意。王振却走上前,用波斯语跟那鹦鹉对话,鹦鹉竟然真答话了。在朱祁镇眼里,王振就是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人。

他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朝堂上的那些大事小情,在他手里都能摆平。太监们贪污受贿,王振一个眼神就能治得服服帖帖。大臣们结党营私,王振三两句话就能揭穿他们的阴谋。有一年京城闹旱灾,粮价飞涨。大臣们只会上折子请皇帝减免赋税。王振却带着人打开皇家粮仓,平价卖粮给百姓。朱祁镇站在宫墙上,看着排队买粮的百姓,心里暖洋洋的。

正统十四年的早朝,大殿上一片寂静。瓦剌使者刚走,留下的国书字字带刺。他们要求大明进贡岁币,还扬言如果不答应就要入寇。朝臣们个个低头不语。兵部尚书王越站出来,声音都在抖:陛下,瓦剌骑兵凶悍,我们还是暂且忍耐。御史台的官员也附和:边境兵力空虚,不宜轻举妄动。

朱祁镇坐在龙椅上,脸色铁青。他握紧了扶手,指节都泛白了。二十多年了,大明天子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站在龙椅后的王振忽然开口:皇上,老奴倒有一计。大殿上的目光全都转向他。王振缓缓道:瓦剌不过五万人马,我大明三大营精兵十五万,再调各地援军,胜算极大。皇上若亲征,必能一举击败瓦剌,扬我国威!

朱祁镇眼睛一亮。这些年来,王振说的话从没错过。当年自己要亲理朝政,大臣们都说不妥,只有王振支持。现在想打瓦剌,大臣们又说不行,又是王振力挺。陛下,臣有本奏。兵部侍郎徐有贞跪下,北方天寒地冻,军粮运输困难,实在不宜出兵。王振冷笑:徐大人,你是怕死吧堂堂大明天子,难道要向蛮夷屈服

朱祁镇猛地一拍龙椅:振卿说得对!朕决定御驾亲征!大臣们还想劝,王振已经挥手叫人宣读了调兵的诏书。三大营精兵,各地援军,粮草辎重,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出征前夜,朱祁镇召王振入宫密谈。王振跪在地上:皇上,此战必胜。老奴愿随陛下同去,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朱祁镇扶他起来:振卿,你是朕最信任的人。这次亲征,就靠你了。

正统十四年七月,大明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伏兵。皇上快走!王振的声音嘶哑,他挥动马鞭,指向南边,那边有条小路!朱祁镇勒住马缰,回头看了一眼。漫天黄沙中,瓦剌骑兵的箭雨密密麻麻地射来。大明的将士们在仓皇奔逃,马蹄声、惨叫声、兵器碰撞声混成一片。

不,朕不能丢下将士们!朱祁镇拔出佩剑。他是大明天子,怎能独自逃命王振扑过来抓住他的马缰:皇上,您若有闪失,大明江山就完了!这时,一支利箭破空而来,正中王振坐骑。马儿长嘶一声倒地,王振重重摔在地上。他挣扎着爬起来,脸上沾满血污和灰尘,却还在喊:皇上快走!

朱祁镇跳下马,扶起王振:振卿,你也上马!王振摇摇头,苦笑道:老奴该死,是老奴害了皇上。他推开朱祁镇的手,快走吧,别管老奴了。一群瓦剌骑兵已经冲到近前。王振抽出腰间短剑,对着自己的咽喉。皇上,老奴惭愧,来世再报皇恩。鲜血喷涌而出,王振倒在了黄沙中。

朱祁镇怔住了。他最信任的人,陪伴他十五年的王振,就这样死在他面前。来不及悲伤,瓦剌人的马队已经将他团团围住。这一天,大明天子成了俘虏。史书上说,全军覆没,五十万人马,十不存一。很多年后,有人问已经复位的朱祁镇,当初为什么这么信任王振。朱祁镇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他是真心对我好的。

朱祁镇在瓦剌做了八年俘虏。那八年里,他常常梦见王振。梦里的王振还是那样,笑眯眯地站在他身后三步远的地方,轻声提醒他该怎么念奏章。醒来后,朱祁镇总是怔怔地望着帐篷顶,不知道该恨王振,还是该感激他。

有时候,朱祁镇会想,如果当初不听王振的,是不是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可转念一想,如果没有王振,自己这个皇帝又算什么从小到大,只有王振真心对自己好。大臣们说王振贪财,可王振的家产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他住的宅子是太祖年间的旧宅,园子里种的是普通的杏花梨树。

王振总说:当年老奴一无所有,现在的一切都是皇上赏的。老奴只求能为皇上分忧。大臣们说王振残暴,可在朱祁镇看来,王振从不滥杀。那些被王振处置的人,要么贪赃枉法,要么结党营私。王振常说:皇上仁德,老奴不敢有负圣意。土木堡之前,王振把自己的小舅子也编入军队。临行前对朱祁镇说:老奴把全家都押在这场仗上了。

那一刻,朱祁镇心里暖得发烫。多少大臣推三阻四,只有王振,真心实意跟自己共进退。现在的人都说王振蒙蔽君主,可他们不知道,朱祁镇看到的是另一个王振。这个王振懂得他的孤独,明白他的抱负,支持他的决定,在他最需要依靠的时候永远站在他身后。你要问王振是不是真心对朱祁镇好这个问题,恐怕连王振自己都答不上来。

朱祁镇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王振建庙。大臣们都不理解,有人甚至说皇上是不是被俘虏时受了刺激。可朱祁镇心里明白,王振虽然害了他,但也成全了他。没有王振,他可能一辈子都是个傀儡皇帝。正是因为土木堡之变,他才真正成长为一个帝王。

庙里的香火,一直没断过。朱祁镇常常一个人来这里坐着,回想那些年的点点滴滴。他想起王振教他念奏章,教他处理朝政,教他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皇帝。虽然最后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但王振的用心,朱祁镇始终记得。有人说,朱祁镇是在赎罪。可能吧,但更多的,可能是对那段特殊感情的怀念。

权力和忠诚,有时候就像一条细细的线,谁都分不清它的界限在哪里。王振死在土木堡的那天,他最后一个举动是挡在朱祁镇面前。没人知道那一刻他是真心护主,还是害怕自己先死。但对朱祁镇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太监和一个少帝,他们的君臣之情,或许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善恶判断。

王振临死前说要来世再报皇恩,可他大概不知道,在朱祁镇心里,他早就报答过了。那个孤独的少帝,正是因为有王振的陪伴,才能撑起一个帝王的担当。

1 阅读:486
评论列表
  • 2025-02-19 08:42

    这尼玛把啥都洗白?

  • 2025-04-17 13:03

    朱祁镇这辈子就干过一件好事废除殉葬,他留学晚回去还不是宠幸太监纯纯的昏君

  • 2025-04-18 08:36

    朱祁镇真是昏,这个毋庸置疑,朱棣能征善战是因为有徐达带,朱瞻基敢讨伐马哈木也是因为从小有朱棣培养,这两位战争经验就不用说有多丰富了,朱祁镇有啥,从小生活在皇宫里,就这还敢御驾亲征,脑子瓦特了,所以说他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