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免疫检测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精准诊断各类神经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还能对疾病进行分型和分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定期检测可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此外,能助力探究发病机制,为新疗法的开发指明方向,还可依据检测指标预测疾病预后,实现个性化治疗,从而更好地应对神经免疫性疾病,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脊液分析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的反映作用。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后,可以进行多项检测以评估神经免疫炎症状态。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多重免疫分析(如 Luminex 技术)等方法,定量测定脑脊液中常见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通常提示存在神经免疫炎症。例如,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脑脊液中,IL-17 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常显著升高。免疫球蛋白检测:通过免疫电泳或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方法,检测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M(IgM)和免疫球蛋白 A(IgA)的水平。在某些神经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中,可能会出现寡克隆带,即脑脊液中存在特异性的 IgG 条带。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可以对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包括 T 细胞(CD4+和 CD8+)、B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不同类型神经免疫炎症疾病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活化状态可能会有所不同。神经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评估神经炎症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之一。T2 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能够显示脑白质的高信号病变,这在多发性硬化症、脑炎等神经炎症性疾病中较为常见。这些高信号区域可能反映了炎症导致的水肿、脱髓鞘或胶质细胞增生。增强 MRI:通过注射对比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脑屏障的破坏和炎症病灶的强化。例如,在脑脓肿或某些自身免疫性脑炎中,病灶可出现明显的环形强化。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测量水分子在脑组织中的扩散特性,从而评估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神经炎症引起的髓鞘损伤和轴索损伤会导致 DTI 参数的改变,如平均扩散系数(MD)增加和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使用特定的放射性示踪剂,如 [11C]PK11195 能够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上的外周苯二氮䓬受体结合,从而检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间接反映神经炎症的程度。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外周血中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可以为神经免疫炎症的诊断和监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脑脊液检测类似,通过 ELISA 等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如 IL-6、TNF-α等。全身性炎症反应往往与神经炎症相关,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急性期蛋白:C 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 A 等急性期蛋白在炎症时会迅速升高。它们的检测有助于评估炎症的总体状态。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性脑炎等,检测血液中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如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等,对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研究神经免疫炎症的重要方法。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使用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 1(Iba1)抗体标记小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状态下,小胶质细胞会呈现出活化的形态,如细胞体增大、突起变短变粗;星形胶质细胞也会发生肥大和增生。炎症相关分子标记:例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等在炎症时表达增加,可以通过相应的抗体进行检测。补体成分和免疫复合物标记:检测补体成分(如 C3、C4)和免疫复合物在脑组织中的沉积情况,有助于了解免疫反应的激活和炎症损伤机制。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从脑组织或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提取 RNA,然后通过 qPCR 技术可以定量分析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细胞因子基因:如 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 mRNA 水平可以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趋化因子基因:检测趋化因子(如 CXCL10、CCL2)的基因表达,有助于了解免疫细胞的募集和迁移情况。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例如核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的基因表达变化,能够揭示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该方法可用于检测脑组织或细胞提取物中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修饰状态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磷酸化蛋白检测:通过特异性的磷酸化抗体,检测 NF-κB、MAPK 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评估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蛋白复合物检测:例如检测炎症小体复合物(如 NLRP3 炎症小体)中各成分的表达和组装情况。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检测:在神经炎症导致的细胞损伤中,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如 Bax、Bcl-2)的表达变化,有助于了解细胞死亡的机制。流式细胞术可以对血液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快速、多参数的分析。免疫细胞亚群分析:精确计数和分析 T 细胞(CD4+辅助性 T 细胞、CD8+细胞毒性 T 细胞)、B 细胞、NK 细胞等的比例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评估其活化和分化状态。例如,在神经免疫疾病中,CD4+CD25+Foxp3+调节性 T 细胞的比例可能发生改变。细胞表面受体和共刺激分子检测:检测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 CD40、CD80/86)和共刺激分子(如 CTLA-4、PD-1)的表达,了解免疫调节的状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ELISA 是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生物样本中蛋白质浓度的方法。除了上述提到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检测外,还可以用于检测其他炎症相关蛋白,如 S100B 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炎症,检测淀粉样蛋白β(Aβ)、tau 蛋白等的水平,也有助于评估炎症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行为学测试在动物模型中,行为学测试是评估神经免疫炎症对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重要手段。认知功能测试:如 Morris 水迷宫用于检测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新物体识别实验用于评估物体识别记忆。神经炎症可能导致动物在这些测试中的表现下降。运动功能测试:转棒实验、旷场实验等可以评估动物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自主活动水平。在炎症相关的神经病变中,可能会观察到运动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测试:通过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等检测动物的抑郁样行为;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用于评估焦虑样行为。神经炎症可能引起动物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细胞培养和体外实验原代神经细胞培养和神经细胞系的应用为研究神经免疫炎症机制提供了可控的实验环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模型:通过添加脂多糖(LPS)、β-淀粉样蛋白等刺激物,诱导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然后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氧化应激指标、吞噬功能等,以研究炎症反应的机制。神经元-胶质细胞共培养体系:模拟体内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炎症状态下细胞间的通讯和损伤机制。免疫细胞与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研究:将外周血免疫细胞(如 T 细胞、巨噬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观察免疫细胞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参考文献:
[1] Heneka, M. T., et al. "Neuroinflamm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Lancet Neurology 14.4 (2015): 388-405.[2] Block, M. L., et al. "Microglia-mediated neurotoxicity: uncove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1 (2007): 57-69.[3] McGeer, P. L., and E. G. McGeer. "Inflammation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13.2 (2007): S217-S220.[4] Wang, Q., et al. "Blood-based biomarkers of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15.7 (2019): 383-394.[5] Kaushik, A., et al. "Neuroinflammation and M2 microglia: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inflamed."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15.1 (2018): 309.[6] Tang, Y., et al. "Inflamm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and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13.1 (2016): 268.[7] Streit, W. J., et al. "M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progressive brain disease." Neurobiology of Aging 25.3 (2004): 341-344.[8] Liu, Y., et al. "Neuroinflammatio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16.8 (2021): 1513-1520.[9] Ziebell, J. M., and M. C. Morganti-Kossmann. "Involvement of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Neurotherapeutics 7.1 (2010): 22-30.[10] Glass, C. K., et 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inflammation in neurodegeneration." Cell 140.6 (2010): 91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