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手好牌,打成现在这个样子,谁该来为微博的现状负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最早的朋友圈,也是微博最早的样子。然而,近几年,越来越看不懂的算法机制和过度追求的盈利模式,反而让每一个曾经愿意敞开胸怀的人们活成了一座座孤岛。
离心的用户,凌乱的内容,过度的商业化……难道这就是微博的最终的宿命?
8月19日,微博发布了2021年Q2财报,2021年第二季度的营收为5.7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87亿美元增长48%。其中,广告和营销收入为5.023亿美元,在总净营收中的占比为87.35%,比去年同期3.406亿美元增加了47%。
相较于营收的增速,利润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净利润为0.81亿美元,同比下降59%。
用户数据方面,2021年6月,新浪微博平均月活用户数达到5.66亿,较上年同期净增约4300万。月活跃用户数中约94%为移动端用户;平均日活用户数达2.46亿,较上年同期净增约1600万。
总的来说,这份成绩单有提振信心的作用,但是却也暴露了一个危险信号:微博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广告和营销收入,营收构成单一。增收却不增利。微博是如何将自己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而从市值的维度来看,也佐证了微博目前的尴尬境地,目前相较其巅峰时期的300多亿美元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股价也相应地跌至“膝斩”。
这背后是否也在暗示着市场各方对微博前景的质疑?
“活人”都去哪了?曾经有多辉煌,现在就有多落寞。
十年前的微博还没有上市,用户在上面聊着各种家常,探讨着社会新闻或者行业内容,你看不出谁是拿钱说话,你也不觉得对面的朋友戾气很重,甚至连僵尸粉都只是刚刚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家一个个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之后的微博,就像开挂一样,从社交产品大战的血路中杀出来,击退了一大批类如网易、腾讯、搜狐等互联网巨头,在风起云涌的战场上稳住脚跟的,非新浪微博莫属。
其实,微博最早期,是有一定博客时代的特征。
那时,也没有所谓“饭圈”的概念,更多的是零散的个人用户,用发文、评论的方式建立生活圈。
直到2013年,明星们纷纷入驻微博。紧随其后的是大量的粉丝。
微博逐渐从同类粉丝聚集的平台,一跃成为了巨大的私域流量池,也成了饭圈文化发展的温床。
2016年,明星超话社区开通。自此,饭圈正式形成。
“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无论是明星结婚、生子还是离婚,甚至影视宣传、生活记录等小事,都要在微博打个卡。
就比如之前黄晓明、杨颖婚礼,鹿晗、关晓彤官宣几度引爆热搜,挤崩微博服务器。
微博,成为了明星发声的主要平台,粉丝聚集的主要阵地。
而流量的爆发,让微博尝到了甜头。也让微博更愿意将流量倾向给明星。粉丝打赏、刷榜,花钱做数据、砸钱炒作,从“行为支持”演变到“砸下重金”,微博对此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的微博早就被饭圈和营销机构裹挟,满屏都是娱乐明星、广告营销,俨然成为了“明星名利场”。
直到2018年,“紫光阁地沟油”事件发生,PG One的粉丝竟对官媒说出“一家饭店也来凑热闹”的话语,更是让人惊讶于微博用户的低幼化,对社会常识的无知和是非不分的愚昧。
再到肖战事件中,控评、互撕、人肉,全网似乎都被引入两派的争斗,“饭圈”一步步开始走向“怪圈”。
说起来,变味的“饭圈”与微博的运营模式和算法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只有将热搜、话题及明星等设计成算法模型,才会引来源源不断的流量,从而进行营销获利。
从半个“树洞”变成巨型垃圾桶广告与营销逐渐增多,高质量的内容却在逐渐减少,粉丝大战随处可见,各类营销号毫无底线原则,“牛皮癣”一样死死粘在评论区,其中不乏有“涩情账号”、“诈骗账号”。全然不顾用户体验。
据人民网报道,新浪广告热线工作人员介绍,微博热搜榜的第三位和第六位是可购买的广告位,费用按天计算。按照当时的市场报价单显示,第三位广告位价格为110万元。随后,微博官方对此进行了澄清,认为外界误解了微博的广告位概念。
但十年来,刷量、增粉、转赞评、大V推广等业务,几乎在业界都是明码标价,可以随意操作的公开秘密。
官方如此直接的“默许”,也使得不少营销机构、数据公司利用数据造假的手段,成为这一条“灰色”产业链中的受益者,也造就了微博的虚假繁荣。
如果说微博过重的商业化及趋利性尚且能够容忍的话,那么作为公共资讯平台的微博“一家独大”竟然将“手”伸向舆论走向时,恐怕会被大部分用户诟病及不齿。
例如,在淘宝天猫总裁蒋凡引发的舆论事件中,新浪微博就被质疑采用撤热搜、限制转发、删除贴文等极端方式压制舆论。
不仅如此,新浪微博平台上也隐去了“新浪微博被约谈”等资讯新闻,公开直接操纵舆论方向,伤害用户的知情权。
“纸是包不住火的”,在这场混战中,没人能够全身而退。
监管应声而来。
国家网信办要求北京市网信办依法从严予以罚款的行政处,并罚责令新浪微博立即整改,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一周。
不仅如此,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为整治饭圈乱象,启动了整治饭圈行动。微博已经全面被套上了紧箍咒。
然而,已经尝到太多甜头的微博真的能抛弃饭圈吗?
单一的变现渠道使得微博只能抓住饭圈来进行流量变现,但监管的要求及用户的留存又要微博能够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要“面包”还是“爱情”,这似乎是个无解的答案。
被资本“视如鸡肋”对资本来说,微博已经沦为一个变现困难的工具人,而不再是之前的摇钱树。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半年后,新浪与腾讯开始角逐。因腾讯晚于新浪半年,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依然未能掰赢这一局,自此黯然离场。
虽然新浪微博抢占了先机,但2012年,腾讯研发的微信横空出世,使得越来越多的微博大V、微博名人转战微信,在熟人社交关系中深耕,同时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新的内容扩大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的用户。
而彼时的新浪微博,逐渐沦为微商、僵尸粉、毒鸡汤的天下。
2012年,微博的亏损超过1亿美元,而营收仅为支出的41.25%。
2013年4月,阿里以5.83亿美元购入微博公司18%的股权,解了微博之困,甚至还让微博等来了上市。
单独从新浪拆分出来上市的微博,有着极大的业绩压力。但即便如此,巨大的压力也没能转换成效益,作为国内的社交网络第一股,微博的市值却远不如海外的社交网络第一股Facebook以及第二股Twitter看起来体面。
甚至,每用户市值也不尽如人意。
在微博公布的财报中,在用户数据上,平均月活MAU5.66亿,同比净增4300万;平均日活 DAU2.46亿,同比净增1600万。用户渗透率 (DAU/MAU)为45%。
按照当前微博的市值,月活5.6亿来计算,每用户市值,在19 美元左右。对比同类社交广场型平台中,知乎54美元、快手89美元、B站130美元,而推特每用户市值是140美元。
如此明显的差距,似乎体现了资本的悲观,却也印证了资本的预见。
微博其实早早地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不断在寻求自我救赎。
2013年,微博推出“秒拍”。吸引了大量明星入驻,成为当时短视频行业风向标。像我们熟知的“冰桶挑战”就是率先从微博发起。
2015年,微博趁热推出了“小咖秀”,一入市就开始风靡,一度冲上AppStore免费榜单的第一名。
彼时的快手还只是一个GIF制作工具,抖音也要在3年后才会出现。
然而,也就仅仅3年,“秒拍”、“小咖秀”消失的悄无声息。抖音和快手突然杀进市场,“野蛮”冲进用户的视线。至此,微博从短视频神坛跌落下来。
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左思右想的微博,实在不甘心,决心自己来干。
2017年,微博在其生态内推出“微博故事”、在生态外推出“爱动小视频”。然而,这一款看起来似乎是对抗抖音的防御性产品,却再次“扑街”。
即便如此,微博依然没有放弃。
2019年,在微博10岁生日之后,又低调发布了一款新的社交APP“绿洲”,主打内容及视频分享。一时间,用户大量涌入,甚至还造成了服务器的崩溃。
在加码短视频方向上,微博似乎格外得有耐心。
就在今年7月10日,微博新一轮的押注再一次放在了视频号。这一次,赌注是5个亿:微博宣布推出“微博视频号计划”,除了给出10亿精准广告投放资源以及300亿顶级曝光资源外,微博表示在未来一年内向创作者分成5个亿,并给到流量倾斜。
甚至在今年,微博CEO王高飞在财报会议上就提到,视频化是微博今年的重点方向。
但就目前的观察来看,微博平台的视频大多还是搬运为主,很多视频的质量和清晰度并不算高。
前有抖音,后有快手,甚至还有B站,留给微博的时间并不多,那么如何让创作者打造质量更好、更有价值的视频?
作为有着娱乐话题+社会公共话题的内容双核心特征的微博,如果没有像疫情这类公共事件的加持,微博就会回归到原本娱乐的本质,那如何保证用户的注意力不被微信、抖音,快手、B站、今日头条、知乎、小红书等吸引?
这些都是新浪微博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
再看现在的微博,仍与饭圈“爱恨交加”。恨它赶走了用户,拉低了内容的质量,却又爱它为自己引来的巨大的流量,巨额的收益。
一边信誓旦旦决心整改,一边言之凿凿表示“从未花钱撤热搜、压热搜”的新浪微博,回头一看,资本还在不断催促自己快点营收,创造价值,心下一横:用户算什么,吃相算什么,钱最重要。
可现在已经大敌当前,陷入“堕落”边缘的新浪微博,究竟会选择悬崖勒马,还是坚持站在用户的对立面,再来一场豪赌呢?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
本文作者:业界风云汇
业界风云变幻莫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