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伪造”的唐诗,意外火了几百年,考证发现唐朝根本没这诗人

月旦闲评 2024-11-29 23:25:59

一本堂堂的诗歌总集,竟然收录了一位“根本不存在”的诗人,还把他的69首诗夸得天花乱坠。

这事儿听着就离谱吧?可偏偏这个“唐代诗人”,硬是靠着这些“伪造”的诗火了几百年,甚至还骗倒了不少专家。

这就好比菜市场卖假货的,居然卖成了“名牌”。

老百姓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可这人的事儿,还真让人犯嘀咕。

真是后人眼神不好,看走了眼,还是这“假货”实在太逼真?到底怎么回事呢?

一、历史文献上彻底“查无此人”

牟融这个名字出现在清代编纂的《全唐诗》里,这是一本把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作品都收录进去的大书,总共有48900多首诗,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宝库。

这书里提到的“牟融”,却是个大疑点。为什么呢?

他有69首诗,数量不算少,诗风也很有“唐味儿”,可问题是——翻遍唐代的历史文献,压根找不到这个人。

专家们不信邪,开始查证。

结果越查越离谱:不管是唐代的史书、文学典籍,还是后来的诗歌选集,比如《唐书》《唐音统签》,都没有关于牟融的任何记载。

更别说什么“牟融集”了,连个名字都没出现。这就很奇怪了,要知道,唐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诗人“漏掉”的年代。

像杜甫、李白这些大诗人自然不用说,就算是一些名气不大的诗人,也都能在史料里找到蛛丝马迹。可牟融呢?连个影子都没有。

这就好比街头巷尾传说的“李大侠”,听着厉害,实际上根本没这个人。

二、诗里的时间漏洞

再来说牟融的诗。专家仔细研究他那些诗的内容,发现了不少“穿帮”的地方。

他在诗里提到徐浩,但时间一对,徐浩早就去世了,而牟融的诗却像是在“故意”制造一种他们是朋友的假象。

这种时间线的矛盾,就跟看电视剧里明朝皇帝用上了iPhone一样,违和感拉满。

再结合其他诗里的内容,专家们逐渐确认这根本不是唐代的作品,而可能是后人为了追求“唐风”故意伪造的。

三、明朝文风的痕迹打破了伪装

牟融的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风格。

乍一看确实有点唐诗的味道:清新淡雅,简单利落,读着也挺有韵味。

但仔细品味,问题就出来了:唐诗讲究情感深沉、意境高远,而牟融的诗更像是“摆拍”,表面漂亮,缺了点灵魂。

尤其是一些用词和表达,明显是明朝文人的习惯,比如用了一些明朝特有的典故和词汇。

这种“穿越感”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诗是不是明朝人“东施效颦”,模仿唐诗的。

四、揭开真相

为什么有人要伪造这些诗呢?这就要从明朝的文化背景说起了。

明朝是个特别崇拜唐诗的时代,文人们把唐诗当成了“最高级”的文化象征,甚至普通百姓也特别推崇唐代的文化。

于是一些不良书商和文人为了赚钱,就开始伪造唐诗。

他们模仿唐代的诗风,编出一堆看似“正宗”的唐诗,甚至连作者都“造”了出来。

牟融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被造出来”的诗人。而他的诗集也许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被包装成了“唐代遗珠”。

【写在最后】

说白了,这牟融的故事就像是个“文学骗局”。

明明一切都是假的,却靠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手段,骗过了这么多人,还火了几百年。

但这事儿也告诉咱们,眼见不一定为实,特别是在文化领域,追根溯源才是真理。

牟融的诗虽然是“假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后人对唐诗的热爱和追求。

只不过这份热爱有点跑偏了。也许咱们该从中学到点啥:再喜欢一件东西,也别盲目崇拜,理性一点,总比被“假货”忽悠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7

月旦闲评

简介:畅谈社会,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