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企业用人的三重境界:第三位是能力,第二位是态度,第一位是.....

在组织发展的进程中,人才筛选如同沙海淘金,既要慧眼识珠,更要明辨真伪。纵观古今中外卓越团队的构建智慧,可提炼出"品性为魂

在组织发展的进程中,人才筛选如同沙海淘金,既要慧眼识珠,更要明辨真伪。纵观古今中外卓越团队的构建智慧,可提炼出"品性为魂、态度为骨、能力为基"的三维选才模型,这套金字塔式的人才评估体系,正在全球顶尖企业的实践中绽放着智慧光芒。

一、品性立身:构筑信任的基石

品性如同建筑的地基,决定着人才发展的上限与下限。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将"德才兼备"写入企业基本法,其独创的"敬畏规则、执行有力、日行一善、奋斗者精神"四大文化考核指标,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为标准。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品性考察应超越表面观察,深入行为轨迹。

从商鞅立木建信到现代企业的价值观考核,品德始终是组织筛选人才的首要过滤器。唐朝李林甫"口蜜腹剑"的典故警示我们:缺乏诚信的能者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摧毁团队根基。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品德缺陷造成的组织损失往往是能力缺陷的7.3倍,因其破坏更具隐蔽性与扩散性。

在实操层面,阿里集团将"诚信"列为六大核心价值观之首,通过360度环评、关键事件追溯等机制,构建起立体化的品德评估体系。

松下幸之助所言:"企业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其人格。"当企业建立起"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用人共识,便自然形成抵御投机者的防护网。

二、态度塑形:锻造坚韧的品格

态度是品性的外显形态,更是持续输出的动能保障。毛泽东"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的论断,在职场演化出"靠谱是最低成本的社交货币"的现代法则。观察字节跳动的A级人才标准,"始终保持创业心态"被置于专业能力之前,印证了态度在组织进化中的核心价值。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揭示:内在驱动力强的个体往往展现出更强的抗压性与创造力。这解释了为何历经磨砺的"小镇奋斗者"常比养尊处优的"精英二代"更具发展韧性。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提出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正是将态度要素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准则。

在管理实践中,腾讯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通过复盘重大项目中的应激表现,精准识别员工的尽责度与抗挫折能力。而谷歌的"氧气计划"则发现:顶尖管理者的核心特质不是智商而是成长型思维。这些实证研究打破了"天赋决定论",为态度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能力筑基:搭建成长的阶梯

能力作为显性指标,应被理性定位为动态发展的基础要素。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指出,个体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性与互补性,卓越团队应是不同能力谱系的有机组合。苹果公司"不同凡想"的用人哲学,正是基于"能力拼图"理念,让设计师、工程师、营销专家形成能力共振。

现代企业愈发重视"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微软将"成长型思维"纳入晋升考核,鼓励员工突破能力边界。这印证了德鲁克的洞见:"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知识半衰期缩短至2.5年的今天,学习能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维度。

值得关注的是,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发现:高效团队的秘密不在个体能力叠加,而在于互动质量。这启示管理者:与其追求全能型选手,不如构建能力互补的共生系统。正如任正非所言:"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通过能力组合实现组织效能跃迁。

在VUCA时代的人才争夺战中,企业当建立"品性过滤—态度筛选—能力匹配"的三阶漏斗模型。京东的"价值观一票否决制"、华为的"奋斗者为本"机制、谷歌的"学习动物"偏好,无不印证着这个黄金三角的永恒价值。唯有坚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哲学,组织方能构筑起抵御风险的精神护城河,在时代浪潮中稳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