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方鸿琴《历史的厚赠》一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非遗之美 2023-04-14 09:41:03

2023年2月25日上午,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第一活动区,作为出版国家队的中国出版集团举办的图书活动可谓场场精彩纷呈,其旗下成员单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举办的“观‘中国非遗’,谈‘非遗中国’——从《历史的厚赠:国家级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艺之路》读起”活动更是高朋满座、掌声迭起。

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胡振民送来了两幅墨宝——“中国非遗,历史厚赠”和“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人文阅读启迪智慧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从历史、文化和传承的角度分享了“非遗”历史和创新的见解,可谓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从文化和“非遗 ”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了专业权威的学术见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旅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本书作者方鸿琴现场分享了其潜心打造本书的艰辛历程与心里话。

活动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非遗中心原主任连辑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核心密码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传承好发扬好。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的召开,更是将中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其中,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立项的“非遗中国”以及《历史的厚赠——国家级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艺之路》的出版,充分说明了中国出版集团作为出版国家队的使命和初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旅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历史的厚赠——国家级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艺之路》的作者——方鸿琴在现场互动中说,她出生在美丽的杭州,从小家里用的东西大多数取自天然的材料,比如丝绸、瓷器餐具、泡茶喝的紫砂壶、竹子编的茶杯垫和坚果盆子、用树根或竹子做的笔筒等。这些陪伴她长大的,童年记忆中的大多数东西,现在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她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长大,非遗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那种对非遗文化的热爱,那种痴迷是刻在骨子里的。这是她直接接触的非物质文化,做好“非遗”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她幼小的心灵中从此播下了种子。

▲本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方鸿琴(右一)在活动现场

随着她自己视野的开阔和事业的发展,做好这项工作越来越有条件,她接触和采访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这些传承人的修复和创新,它们又重放光彩、又活了、活出了古今结合的模样,让人叹为观止。她说做好“非遗”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这是中华文明和文化生命的延续,也是做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工作的继续。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她与各主人翁经常为探讨一个问题或一个关于“非遗”的专有词汇,探讨半天或多少次讨论,交流中,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越来越有兴趣,责任感也越来越强。她还说,全力做好后两部书稿的撰写工作,不负众多领导和广大读者的期待。

活动现场邀请来的高佃亮老师,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蔚县剪纸传承人,也是《历史的厚赠——国家级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艺之路》里主人翁之一。活动现场,只见他坐在那里静静的,轻轻地舞动着手中的剪刀,一会绕来绕去,好像蝴蝶来回盘旋;一会上下交互吐舌,像是一条飞龙在飞檐走壁。不一会儿,一组巧夺天工的蔚县剪纸展现在人们面前,顿时掌声如潮。高老师的现场秀再一次说明,穿越千年的非遗文化再现了其当代艺术价值,这也是“非遗中国”走出去的自信与底气。

————【人物链接】————

方鸿琴,女,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院传媒调查中心特聘研究员,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工匠中国论坛组委会常务秘书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民族工艺美术分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委会委员。

▲方鸿琴采访杨绛先生(左一)

▲方鸿琴采访楼宇烈先生(右一)

▲方鸿琴采访夏森先生(右一)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评价与管理、文化研究与传播。参与中央宣传部等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参与撰写书籍4部,编辑书籍10余部;在中文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30余篇。策划的相关专题曾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姚泽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