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剧中,可能大家常常看士兵、狱卒,但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过他们身前衣服上的大字呢?常常写着“兵、丁、卒、勇”的字样。
其实仅仅是一字之差,背后所代表的含义、阶级便存在很大不同。一起来了解一下,看似不起眼的文字,背后代表了怎样的“三六九等”。
事实上,这些人都可以被认为是清朝最底层的“士兵”,但不同的文字也代表了他们不同的职能,也有他们之间的待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与前朝相比,清代的军事制度更为复杂,这些士兵胸前的“兵、丁、卒、勇”不仅是简单的身份标志,更深刻地反映了清代军事制度的等级和职能划分。
一、“兵”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兵”就像一个拿着斧头准备往下劈的人,专门负责武力输出。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已经成为“兵器”的代名词,后来,又逐渐演变为“士兵”等意思。
清朝时期,他们的正规军队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八旗军,另一部分被称为绿营兵。这两支军队都是经过皇室认证的,领皇帝的俸禄,有正式的编制。
八旗军都是满族人。由努尔哈赤经过精挑细选,选出骁勇善战之人建立而成,组成“旗”。取名为正黄、正红、正白、正蓝四旗。
皇太极又在此基础上增加四旗,这就是完整的八旗体系。他们跟随皇太极南征北伐,打败了李自成和南明朝廷,成功入关,建立了清王朝。
作为清王朝征战天下的“大功臣”,入关后,八旗子弟受到了较高的待遇。他们不再需要劳作,生活也无虞。
八旗军每月的生活支出,全部由清王朝承担,福利待遇也十分优厚。
可以说,清王朝将八旗军从生到死都给“包”了。八旗军又分为京师八旗和驻防八旗。京城附近的待遇明显高于地方驻军。
不过这份荣耀并没能永久庇佑他们,清朝统治者对八旗军的纵容逐渐助长了他们的懒惰。
长期忽视训练和战斗力下降使这支曾经的精锐部队在面对外部敌人时不堪一击。
这支部队也逐渐变成“花瓶”,无法平息内部战乱,也无法抵御外敌入侵,只剩下祖先的光环可以夸耀。
而绿营兵则主要由汉人组成,人数远远超过八旗军,但地位和待遇却低得多。绿营兵的工资和物资供应相对有限,生活条件也不如八旗兵优越。
一、“丁”
在甲骨文中,“丁”字像一个钉子的形状。后来引申为成年人和从事某种劳作的仆役。
他们是清军征兵的产物。根据户籍和人口分布,每户每年应有一人服一定时间的兵役,没人则出钱。
在军队中,他们主要负责后勤和支援,工作内容是管理粮食和物资、传递消息等。
从生火做饭、打扫卫生,到传递信息等许多冗杂的工作,都要依靠他们。他也也可以被认为是这四类中最忙碌的一类。
如果能够成为“丁”的话,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样,上前线打仗,相对生命有保障。
三、“卒”
在清朝社会的底层,还有一群人是吏卒和狱卒。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囚犯或执行差役。这些“卒”通常在当地招募,主要负责维持当地安全。
战时,他们还需要协助正规军作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没有专门的武器,甚至可能没有人有真枪实干的经验。不过他们和百姓连接得最紧密,十分方便“捞油水”。
四、“勇”
“勇”字看起来最“狠厉”,但其实是个最不起眼的角色。但其实他们就是战时临时征召来的,里面可能有江湖武侠,但也可能有田间农民等,类似于“临时工”,随时都有“解聘”的风险。